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羟考酮和氟比洛芬酯预防甲状腺术后头痛的疗效。方法:研究对象为150例择期行甲状腺手术的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对照组(C组),羟考酮组(O组)以及氟比洛芬酯组(F组),每组50例患者。患者入室后常规监测无创血压(每3-5min测量一次),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并进行BIS监测,建立静脉通路。麻醉诱导依次给予:丙泊酚(Prop)2mg/kg,舒芬太尼(Suf)0.5ug/kg,苯磺顺阿曲库铵(Cis)0.2mg/kg。麻醉诱导后行气管插管,男性ID7.5号导管,女性ID7.0号导管,根据手术要求用/不用喉返神经监测导管。术中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七氟烷浓度1.5%-2%,丙泊酚4-6mg/(kg·h),瑞芬太尼0.1-0.5ug/(kg·min),维持呼吸末二氧化碳35~45mmHg,BIS值40~60。手术结束前30min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10ml(C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0.1mg/kg(O组)或氟比洛芬酯1.5mg/kg(F组)。手术结束时三组均给予托烷司琼5mg静脉注射,后均带管送入术后恢复室,待患者达到拔管指征(呼唤能睁眼、可以配合握手、呼吸频率12~20次/分及潮气量可达6ml/kg即视为具有拔管指征)后,于恢复室拔除气管导管。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手术时间、苏醒时间、拔管后24小时及48小时头痛的发生率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结果:三组患者年龄、体重、性别无明显差异。手术时间、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恶心、呕吐、头晕)的发生率:3组的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O组与C组、O组与F组相比,苏醒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组与C组相比,苏醒时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拔管后24小时及48小时头痛的发生率:O组与C组及O组与F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组头痛的发生率与C组相比有所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拔管后24小时及48小时头痛的VAS评分:O组与C组及O组F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羟考酮用于预防甲状腺术后头痛具有较显著的效果,但苏醒时间延长。而氟比洛芬酯预防甲状腺术后头痛的效果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