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对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农民工进行实地考察,试图探讨这一群体从农村流入城市后代际关系的变迁及媒介在变迁中的作用,并用传播学的视角分析农民工在城市中的代际关系。研究发现,农民工代际关系从紧密稳定到疏远理性,媒介在其中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农村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生活经验的世代继替让代际关系衔接紧密并让父母对子女有了教化权利,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的分工合作让代际关系协调稳定,子女对父母的顺从形成了农村家庭长幼有序的家庭秩序。当农民工来到城市后,空间距离的拉大让农民工与家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受到限制,祖孙三代人生活方式的不同让父母对子女失去了教化权利,同时,城市的生存压力导致农民工工作繁忙从而代际互动匮乏,农民工的代际关系在城市中出现断裂,而媒介的出现重构了农民工的代际关系,农民工可以不受地域限制的与家人互动沟通,了解家人的生活,履行自己作为子女和父母的家庭责任,媒介成为农民工与家人互动的主要渠道,但媒介并未让断裂的关系变得紧密,反而加大了断裂,农民工家庭三代人媒介使用的差异导致代际鸿沟增大,媒介交往让农民工与家人面对面的互动减少,从而导致家人之间的感情变淡。农民工虽然已失去教化权利,但教化文化仍然对他们产生影响,他们认为子女应听从于父母,这种心理导致他们与子女在沟通时冲突和矛盾的发生,农民工经历抗争后向现实妥协,接受自己已经失去教化权力的事实,他们不再参与子女的事情,减少与子女的互动,代际关系变得疏远而理性。长幼有序的家庭秩序改变让农民工对农村的养老文化开始产生怀疑,在大众媒介的影响下他们改变了“养儿防老”的心理期待,在与他人的传播互动中他们寻找养老心理上的认同,最终形成自力更生的养老观念。农民工代际关系的变化表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付出与回报从农村时亲情厚重的均衡变成城市中亲情淡薄的均衡。城市中父母对子女的感情和经济投入相比农村时增大,但巨大的生活压力让子女难以对父母进行同等的回报,父母意识到这点后开始减少对子女的投入,更多考虑自己的生活,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付出与回报趋于均衡但亲情变得淡薄。农民工家庭应加强亲情的凝聚,多与家人面对面沟通交流,最终构建和睦的农民工代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