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迅猛发展,海关承担的监管任务越来越重,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管得住”和“通得快”作为海关管理的一对基本目标,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冲突,在二者之间取得平衡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为应对不断增加的挑战,我国海关在借鉴国外海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进行风险管理改革,目的就是要通过风险分析研判,查找高风险对象进行重点监管,以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风险管理是海关适应新形势、解决新问题、应对新挑战的必然抉择。经过多年建设,我国海关风险管理取得了长足进步,整体架构和体制机制初步建立,风险管理理念得到广泛传播。但是从实践情况看,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一是职能架构不协调,风险管理部门地位尴尬,缺乏足够推动力;二是适应风险管理的思想观念尚未形成;三是运行机制不畅,相互掣肘、冲突的问题时有发生;另外还有方法手段不足、业务覆盖不全面、业务特色不突出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风险管理改革的效果,阻碍了海关管理的发展。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海关风险管理顶层设计存在不科学之处、与风险管理相适应的行政文化尚未形成、法律法规建设滞后等内部因素,也有人才资源不足、外部环境不理想等外部因素影响,必须对症下药,切实加以解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国际上,一些国家在海关风险管理方面起步较早,取得了一定成绩,其经验值得我国海关吸收借鉴。本文通过将我国海关与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等几个发达国家海关风险管理的做法和状况进行了比对分析,重点分析了上述国家海关风险管理中的突出特色,如美国海关的“客户导向”,荷兰海关的“量体裁衣”等做法。本文在借鉴国外海关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海关风险管理工作发展的建议,包括加强风险管理行政文化建设、理顺体制机制、创新制度环境、优化关企合作、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等几个方面,最终目的是处理好海关监管与服务的平衡关系,切实提高海关管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