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西部典型牧区是中国主要草原畜牧业基地,同时起到着生态屏障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功能。但由于天气暖干化,区域草地资源急剧下降,而且区域内超载放牧,不合理的草原开垦导致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草地资源紧缺,人工草地作为高效、稳定的灌溉草地,一直都被视为解决牧区畜牧业发展与天然草原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措施。但发展人工草地,势必增加牧区的农业用水,挤压区域内其他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6YFC04003)子课题“西部牧区草地生态系统水-草-畜平衡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技术研究”(2016YFC04003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部典型牧区是中国主要草原畜牧业基地,同时起到着生态屏障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功能。但由于天气暖干化,区域草地资源急剧下降,而且区域内超载放牧,不合理的草原开垦导致原本脆弱的草原生态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严重影响了牧区经济社会发展。草地资源紧缺,人工草地作为高效、稳定的灌溉草地,一直都被视为解决牧区畜牧业发展与天然草原生态保护之间矛盾的重要措施。但发展人工草地,势必增加牧区的农业用水,挤压区域内其他行业用水,加剧牧区各行业供水矛盾。因此,如何协调人工草地与其他农业方面用水之间的矛盾,平衡水草畜供需关系是重要目标。通过构建多目标优化模型,确定模型精确参数,对西部典型牧区的草地种植结构进行优化,以达到提高草地生产力与经济效益综合最优的决策,为西部牧区未来集约化草业种植结构的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指导。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法,计算不同类型天然草地不同降雨情形的生态需水量和生态缺水量,其中采用概化的作物系数曲线法确定各天然草地类型的作物系数,利用遥感反演的土壤含水量确定土壤限制系数。干旱风沙牧区、高寒荒漠典型牧区域内天然草地总体均处于缺水状态。干旱风沙典型牧区、高寒荒漠典型牧区生态需水定额分别分布在109.8-186.9mm、94.3-223.6mm之间。对于缺水程度过大的天然草地类型建议在其区域内采用飞播适宜草种,以调节整体水分供需平衡。土壤含水率越接近田间持水量,对草地植被生长制约越小,植被生态需水量越大。两大典型区域内都存在“越旱越缺,越缺越旱”情况,亟需加快干旱预警机制的建设。(2)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推荐的作物系数法,基于水分胁迫补偿效应,引入土壤水分修正系数,计算了西部典型牧区两大典型区域共计7种人工饲草料的作物需水定额,分析其需水强度,最终得到区域各人工饲草料的灌溉需水定额。干旱风沙牧区紫花苜蓿、青储玉米、燕麦、沙打旺多年平均灌溉需水定额分别为608.74mm、335.37mm、660.72和572.50mm;高寒荒漠牧区紫花苜蓿、垂穗披碱草、老芒麦、青海冷地早熟禾、燕麦和青贮玉米的多年平均灌溉需水定额分别为432.65mm、174.73mm、297.55mm、516.95mm、273.1mm和315.17mm。7种人工草地作物需水定额年际间均呈现下降趋势,存在“越旱越需”现象。逐月作物需水紫花苜蓿和燕麦(干旱风沙牧区)均有两次上升期,除此以外,其余人工饲草地逐月作物需水均呈现为“抛物线”。(3)基于得到的草地需水参数及收集的资料构建种植结构多目标优化模型,采用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得到解集,构造排序矩阵,最终得到干旱风沙牧区、高寒荒漠牧区典型代表区三种规划来水情况的优化种植结构相对最优解。在未来规划条件下,干旱风沙典型牧区宜以紫花苜蓿和青贮玉米为主,其他人工草地为辅,紫花苜蓿种植比例宜在总种植面积的30%~35%,青贮玉米种植比例宜在40%~45%,两者比例不宜超过80%,一年生和多年生牧草种植比例均宜在45%左右。高寒荒漠典型牧区宜大面积种植燕麦,燕麦种植面积宜在60%以上,尤其在来水较少的枯水年宜在90%左右,其余多年生牧草枯水年种植面积不宜超过5%,其他年份宜在25%左右。
其他文献
随着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以风、光、水为代表的可再生清洁能源迅速发展,为解决能源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但风、光电站出力的波动性、不确定性等特征,导致电网弃电现象较严重,给电网的调峰、调频带来了严重困扰,限制了风电、光伏的发展前景。面对风光占比越来越高的新型电力系统,为了更好地去应对风、光电站出力的波动性及不确定性,本文提出了基于梯级水电站的风光发电系统优化调度模式,提高电力系统的经济性、稳定性。本
河湖上修建的闸、坝及堰等挡水建筑物不仅破坏了河道连通性,对洄游性鱼类的产卵繁殖造成不利影响,还引起河道内水深、流速等水文要素的改变,使得水生生物栖息地环境受到威胁,尤其鱼类作为河湖环境变化的敏感生物,栖息地条件的改变可能造成鱼类资源的减少。过鱼设施在缓解人类水资源开发利用与鱼类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恢复鱼类洄游通道,促进上、下游鱼类基因交流,保证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以实际工程某水电站鱼
叶轮间隙广泛存在于流体机械的转轮室内部,由于高速旋转的叶片两侧压差巨大,在压力的作用下流体通过小尺度的间隙易产生激流,从而引起间隙涡的产生,其存在会严重影响转轮室内部流态,若涡流的流速过快还易导致在靠近叶片表面位置发生空化效应,严重影响流体机械的稳定运行,降低流体机械运行效率,因此对间隙泄漏涡及其抑制方法进行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使用数值模拟及多目标优化算法等方法,对一种间隙位置开C型槽的被动控制
水利工程中大坝的修建会破坏河流的连通性,阻碍洄游鱼类的洄游通道,从而影响鱼类的生殖交流,对鱼类种群的繁衍造成了影响。研究坝下流场的水力特性,探求水动力条件对鱼类洄游行为的影响,对确立有利于鱼类洄游的发电机组运行方式,促进鱼类物种的延续,实现生态的和谐,保持河流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标准k-ε紊流模型,结合钢盖假定法模拟自由液面,建立三维数值模型,采用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水轮机在多泥沙河流中运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空化和磨蚀问题,上述问题会造成机组的性能下降。本文以某水电站型号为HLX180-LJ-145的混流式水轮机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值计算,改造水轮机转轮,在原型转轮叶片中加入导流翼结构,提出了6种导流翼尺寸方案,考虑了不同流量工况,对原型以及改型水轮机进行定常数值计算,研究导流翼长度以及高度的变化对混流式水轮机效率以及空化性能的影响,从中选取了最优性能的导流翼
本文以内蒙古河套灌区的春玉米(金田8号)为研究对象,探究该地区春玉米在不同灌溉方式(传统地面灌M和滴灌D)、不同覆膜类型(加强膜J和普通膜P)及不同灌水量(高水1和低水2)处理下的土壤理化性质、光合指标、生长指标、产量等参数变化特性,以及基于Logistic模型提出内蒙古河套灌区玉米生长经验模型,从而提出适合该地区节水增产的灌溉制度,为当地生产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滴灌
由于作物形态结构大小不一、非刚性、动态生长等特点,现有的监测方法在采集信息过程中常常会破坏作物生长环境、难以实现连续性监测、且需要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农业监测成本高,因此,为了准确高效地获取作物器官表观信息,本研究采用理论分析、数学模拟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作物叶片和果实器官的视觉可视化监测方法研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作物叶片的空间位姿不确定性高、随机性大的问题,提出了基于机器人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在自然水体中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受到较为广泛的关注,但MPs在污水处理厂内的迁移转化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通过在实验室构建典型活性污泥系统,分析了不同种类及浓度MPs对可降解MPs对污染物处理性能、功能性微生物活性、胞外聚合物(EPS)组分的影响。同时在污水处理厂实地投加不同塑料颗粒,进一步分析了 MPs与表面生物膜微生物群落的变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
复合土工膜作为防渗体在水利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其防渗效果明显,且在造价和施工等方面也具有明显优势。在高水头作用下,随着坝体高度的增加,复合土工膜的防渗面积明显增大,在施工和防渗过程中,相应的复合土工膜容易发生破损,易出现各类缺陷现象,降低了复合土工膜的防渗效果。土工膜缺陷导致水体通过缺陷进入到坝体造成渗流问题,从而影响坝体安全稳定性。因此研究土工膜缺陷渗漏对坝体渗流的影响极为重要,对大坝防渗措
近些年氮肥的施用量一直在增加,较高的施氮量可以有效提高作物产量,但过量施用氮肥会导致土壤、空气、水中氮素含量过高,造成土壤质量变差,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γ-聚谷氨酸(γ-PGA)因具有保水性、保肥性、缓释性、粘结性、保湿性、可降解等独特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受到广大研究者的重视,研究γ-PGA对氮素迁移转化的影响对其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培养试验,设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