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L.)为豆科(Leguminosae)蝶形花亚科(Papilionoideae)一年生草本植物。以其干燥成熟的果实入药,主要药用成分为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本文在对补骨脂的形态结构、生长发育和生理生态特性、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综合开发利用,以及繁殖和栽培技术等有关研究报道进行综述的基础上,采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等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补骨脂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中腺毛和分泌腔的结构和发育过程,及其与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含量变化的关系,统计了不同发育时期补骨脂叶中分泌腔的密度变化,并与补骨脂素(R~2=0.9457)、异补骨脂素(R~2=0.9023)的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应用植物生理、生态学方法,研究了增强UV-B辐射对补骨脂叶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补骨脂植物体内具有分泌腔和腺毛两种分泌结构。分泌腔分布于茎、叶片、花萼、子房壁和果壁的表皮细胞层中,在根中未发现有分泌腔分布;成熟的分泌腔在横切片上呈椭圆形,其结构为一圈类圆形细胞残体(上皮细胞解体后形成)包围着中央腔隙,与叶肉组相邻处有1层鞘细胞。腺毛多分布于幼茎和幼叶表面,在成熟茎、叶表面和处于幼嫩期的子房壁表面以及花萼中偶有分布;成熟腺毛是由头部、柄部和基部组成的多细胞腺毛,腺毛头部由2层10~12个细胞构成,柄部较短,通常由1~2个细胞构成,基部为1个基细胞。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是补骨脂中所含呋喃香豆素类成分,根据该类成分的理化特性所进行的组织化学定位和自发荧光检测,发现补骨脂的分泌腔能被特定的染色剂染色并且能够自发荧光,说明分泌腔的分泌物中含有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类物质。对补骨脂叶中分泌腔密度和体积的统计,结合叶中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含量分析,发现分泌腔的密度系数与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含量呈正相关,说明补骨脂分泌腔是呋喃香豆素类物质积累的主要场所。应用植物化学方法对补骨脂不同器官、不同发育时期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的含量变化规律分析表明,补骨脂素和异补骨脂素在补骨脂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中均有积累,其含量在果实中最高,根中最低;幼嫩茎叶中的含量高于成熟的茎叶;成熟期果实中的含量高于幼嫩期的果实。增强的UV-B辐射对补骨脂叶中呋喃香豆素的积累有促进作用。随着UV-B辐射时间的增加,处理组补骨脂素、异补骨脂素的含量均高于同期对照组,且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