崂山地榆属植物资源调查及引种繁育研究

来源 :青岛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xiaowei2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榆属(Sanguisorba Linn.)是蔷薇科(Ros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形淡雅、花色艳丽、果型雅致,花果期长达3月之久,耐干旱、湿热、瘠薄,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潜力,可极大的丰富我国北方地区园林植物绿化种类。目前,尚未见对地榆属植物的系统研究。   本研究利用崂山地区野生地榆属植物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引种地观测、常规石蜡切片、扫描电镜和生物统计等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资源调查、生物学特性、解剖学和花粉形态、繁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崂山地榆属植物分布较为广泛,有3种、1变种,分别为:地榆(S.officinalis)、粉花地榆(S.officinalis var.carnea)、宽蕊地榆(S.applanata)、细叶地榆(S.tenuifolia),同时在北九水记录一花型变异株。   2.野生地榆主要以地下根茎进行营养繁殖,抗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够适应引种地的环境条件,且长势良好,开花结实正常,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3.野生地榆在引种地病虫害较原产地增多,多集中在5-7月份,以叶部危害较为严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其加以防治。   4.地榆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呈双子叶植物结构特征。叶呈典型的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构成;茎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且表皮细胞具有较厚的角质层;根的次生结构主要由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组成。   5.对地榆、细叶地榆花粉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花粉形态特征较为一致:花粉粒多呈长球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或近圆形,具六孔沟,以等间距环状分布,外壁表面具细小颗粒和小穴组成的条纹状雕纹,为N3P4C3类型。花粉极轴、赤道轴长差别不大,为中等大小类型花粉。   6.地榆种子质地较硬,灰褐色至紫黑色,千粒重为2.471g;20℃时发芽率、发芽势最高,达到85.33%、67.33%,发芽指数以25℃最高,为23.67;酸蚀、GA处理对其萌发有显著效应,热水处理对其萌发影响不大,应结合情况在实际生产中加以选用。   7.地榆茎插和叶插均较容易成功,不同处理对其影响差异较大。地榆茎插主要影响因子是扦插基质、激素,激素浓度、浸蘸时间无显著效应,以河沙为扦插基质,在NAA200mg/L浸蘸5s时平均生根效果最佳;地榆叶插处理主要影响因子是基质,激素、浓度无显著效应,以珍珠岩为扦插基质,NAA100mg/L或IBA200mg/L时扦插生根效果最好。
其他文献
那是1966年的5月,中国台湾南部的左营。接近端午,天气越来越炎热,薰风阵阵,我将要挥别高中生活。校园内知了拼命叫着,檬果树开着花,桂圆树也垂着细软的枝条,枝桠间点点蕴含生命细蕊,玉兰郁郁香气弥漫着。  三年的高中生活令我难以忘怀。尤其高三那年,生活的悲喜,不仅只是功课压力,无端的伤春悲秋,更啃噬着一个未经人事少女的心。那时还不懂得黯然销魂的离别情绪,只是整个校园氛围,让人心慌。离大考只剩一个多月
期刊
潮汕地区有一传统民俗,当地人年满十五岁时要“出花园”——一种成人礼习俗。虽然不同地方有不同的“出花园”礼俗,但“穿红木屐”和“咬鸡头”却是潮汕大部分地区都保留的成人礼传统,这与一位状元的生平有关。  在明正德六年(1511年)一个寒冷的日子里,潮州府海阳县东莆都仙都村(今潮州市潮安区金石镇仙都村)中,一户姓林的清贫人家生下一男婴,他便是林大钦。当他呱呱坠地时,谁也没料得到他会成为潮汕历史上唯一的文
期刊
在累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与处置过程中,常有一些舆情引导的错失,应该引为鉴戒:信息发布中心“非中心化”,专家盲目说话成“砖家”,信息公开不及时、留死角制造“舆情
1 APR測试器的特点、结构及工作原理
产教融合是推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机制,是构建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必由之路.台州科技职业学院园艺技术专业紧紧围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探讨了新形势下高职园艺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