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榆属(Sanguisorba Linn.)是蔷薇科(Rosaceae)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形淡雅、花色艳丽、果型雅致,花果期长达3月之久,耐干旱、湿热、瘠薄,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园林应用潜力,可极大的丰富我国北方地区园林植物绿化种类。目前,尚未见对地榆属植物的系统研究。
本研究利用崂山地区野生地榆属植物资源,通过野外实地调查、引种地观测、常规石蜡切片、扫描电镜和生物统计等方法和技术,进行了资源调查、生物学特性、解剖学和花粉形态、繁育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1.崂山地榆属植物分布较为广泛,有3种、1变种,分别为:地榆(S.officinalis)、粉花地榆(S.officinalis var.carnea)、宽蕊地榆(S.applanata)、细叶地榆(S.tenuifolia),同时在北九水记录一花型变异株。
2.野生地榆主要以地下根茎进行营养繁殖,抗性较强,对土壤要求不严,能够适应引种地的环境条件,且长势良好,开花结实正常,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
3.野生地榆在引种地病虫害较原产地增多,多集中在5-7月份,以叶部危害较为严重,应采取合适的措施对其加以防治。
4.地榆营养器官解剖结构呈双子叶植物结构特征。叶呈典型的异面叶,由表皮、叶肉和叶脉3部分构成;茎分为表皮、皮层和维管柱,且表皮细胞具有较厚的角质层;根的次生结构主要由次生维管组织和周皮组成。
5.对地榆、细叶地榆花粉进行了电镜观察,发现花粉形态特征较为一致:花粉粒多呈长球形,赤道面观为椭圆形,极面观为三裂圆形或近圆形,具六孔沟,以等间距环状分布,外壁表面具细小颗粒和小穴组成的条纹状雕纹,为N3P4C3类型。花粉极轴、赤道轴长差别不大,为中等大小类型花粉。
6.地榆种子质地较硬,灰褐色至紫黑色,千粒重为2.471g;20℃时发芽率、发芽势最高,达到85.33%、67.33%,发芽指数以25℃最高,为23.67;酸蚀、GA处理对其萌发有显著效应,热水处理对其萌发影响不大,应结合情况在实际生产中加以选用。
7.地榆茎插和叶插均较容易成功,不同处理对其影响差异较大。地榆茎插主要影响因子是扦插基质、激素,激素浓度、浸蘸时间无显著效应,以河沙为扦插基质,在NAA200mg/L浸蘸5s时平均生根效果最佳;地榆叶插处理主要影响因子是基质,激素、浓度无显著效应,以珍珠岩为扦插基质,NAA100mg/L或IBA200mg/L时扦插生根效果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