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索热敏灸炼脐术对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探究不同灸量下热敏灸炼脐术对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的影响,为热敏灸炼脐术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悬灸患侧內膝眼、犊鼻。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施以热敏灸炼脐术治疗,根据灸量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课题旨在探索热敏灸炼脐术对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并探究不同灸量下热敏灸炼脐术对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疗效的影响,为热敏灸炼脐术治疗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提供临床依据。方法: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9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观察组6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悬灸患侧內膝眼、犊鼻。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施以热敏灸炼脐术治疗,根据灸量分为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观察Ⅰ组为充足炼脐灸量组,充足灸量以出现“一身烘热、一身微汗、一身轻松”的灸感表现为判断标准,观察Ⅱ组灸量以施灸30min作为判定。总治疗时间不超过2个小时,连续治疗10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疗程结束后观察各项症状体征评分。在每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以及治疗后2个月随访的时间节点,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与麦克马斯大学骨关节炎指数评分(WOMAC评分)、阳虚指数量表进行评估,最后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处理。结果:1.共纳入符合标准的患者89例,观察Ⅰ组30例,观察Ⅱ组30例,对照组29例(脱落1例),对三组患者性别进行R*C列联表分析,对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的VAS评分、WOMAC评分、阳虚指数评分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三组患者各项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VAS评分方面,三组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的随访情况:三组随访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组间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WOMAC总评分方面,组间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显示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的随访情况,三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阳虚指数评分方面,三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个月的随访情况,三组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Ⅰ组与观察Ⅱ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Ⅱ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三组患者经疗程结束后,对其总疗效进行比较分析,治疗后与治疗前经检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热敏灸炼脐术配合悬灸及单独悬灸疗法均能使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患者在疼痛、僵硬、日常功能活动阳虚症状表现等方面有所改善,具有较明显的治疗作用。观察Ⅰ组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治愈2例,显效11例,有效16例,无效1例,观察Ⅱ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治愈1例,显效3例,有效25例,无效1例,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9.66%,治愈0例,显效0例,有效26例,无效3例。三组患者经治疗后疗效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2个月的随访情况,观察Ⅰ组的患者总有效率90.00%,治愈1例,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3例,观察Ⅱ组患者总有效率73.33%,治愈0例,显效2例,有效22例,无效6例,对照组总有效率65.52%,治愈0例,显效0例,有效19例,无效10例。三组患者经治疗后疗效通过非参数检验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热敏灸炼脐术能有效促进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临床症状缓解,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远期疗效亦为可观。2.热敏灸炼脐术中出现“一身烘热、一身微汗、一身轻松”灸感是达到充足灸量的标志,充足灸量是达到最佳临床疗效的关键。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针刺对左侧脑局灶性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的血清IL-1β、IL-2、TNF-α和大脑皮质ICAM-1、CD11b、JAK2、STAT3、NF-κB p65表达的影响,以探索其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雄性健康的100只,重量为250-300 g,分3组,随机分配: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针刺组。假手术组只手术分离左颈部动脉,但栓线并不插入;模型组用线
目的:探讨导致慢阻肺伴骨密度变化的诸多危险因素中的年龄、肺功能分级、缺氧程度、营养状态与骨量之间的相关性;各危险因素组加上骨量与稳定期慢阻肺伴骨密度变化患者的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对慢阻肺伴骨密度变化患者的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型进行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各影响因素与中医证候分型互参,更加全面的评估慢阻肺患者的病情,有效的指导慢阻肺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治疗层次的多样化,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方案,
目的:运用中药方剂降逆调胃汤加减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型),并与西药治疗进行对比。通过疗效观察、症状对比和数据分析等方法论证中医方药治疗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作用疗效和安全性,从而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选择和方案,以便更好地满足患者健康需要。方法:收集本院国医堂和脾胃肝胆科门诊、住院部符合标准的患者60例,按照就诊时间顺序依次将患者编号为1至60号,并随机分成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治疗组用中
目的:对艾烟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富集分析,结合网络毒理学初步探讨其毒副作用。通过艾烟对SD大鼠的急性毒性研究明确半数致死浓度同时对网络毒理学的靶点预测进行验证。采用转录组学比较全死组与全不死组肺脏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并进一步筛选目的基因进行qRT-PCR验证,初步探讨高浓度艾烟对大鼠肺脏的毒副作用机制。为后续艾烟的安全性评价提供科学数据,进一步传承与发展艾灸技术。方法1.采用HS-GC-MS方法对鄱
目的: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创面注射联合生肌玉红膏油纱外敷治疗骨科常见慢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骨科的60例慢性创面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PRP创面注射(每周1次)并联合生肌玉红膏油纱外敷(每1天1次)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单独采用PRP创面注射(每周1次)进行治疗。连续治疗不少于4周。观察并详细记录治疗前以及治疗后2
目的:刘中勇教授长期从事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的理论和临床研究,对稳定型心绞痛有着独到的辨治特色,故对其辨治稳定型心绞痛经验进行研究整理。进一步深化对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病机认识,探讨刘中勇教授对本病的辨证思路和遣方用药特色,为临床本病的诊治提供思路。方法:本研究从导师的门诊病例中挑选203例符合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病历,运用Microsoft excel应用软件对收集到的病例进行数据的录入,进行性别
研究目的:通过蒋小敏教授治疗失眠医案数据库的建立,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整理和总结蒋小敏教授治疗失眠的辨治经验和用药规律,以期为中医辨证论治失眠提供思路及方案。研究方法:使用Microsoft Office Excel 2016软件,构建蒋小敏教授治疗失眠医案数据库,整理筛选2020年5月1日至2020年10月31日初次因失眠至蒋小敏教授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国医堂门诊求诊患者的医案,再利用IBM S
目的:本研究以加味补中益气汤联合养生功法治疗气虚型便秘,并与西药乳果糖进行对照分析,观察中药及养生功法在气虚型便秘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探讨二者联合治疗便秘的可行性、有效性,为便秘的临床治疗和远期管理提供治疗经验。方法:本研究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间就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肝胆科门诊及住院部确诊为功能性便秘的患者,中医辨证符合气虚证,符合纳入标准共80例。按1:1比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采用红外热断层技术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寒湿证型和血瘀证型的红外特征,并观察热敏化腧穴的分布情况和出现的灸感类型,为中医临床辨证和热敏灸治疗本病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寒湿证、血瘀证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各30例,另取健康人群30例作为对照组,共90例受试对象,利用红外热断层像技术采集每位受试者腰阳关穴、双侧肾俞穴、双侧委中穴的红外温度值,共采集两次,中间间隔8小时,取两次平均值,观
目的:探索颈椎病(神经根型)迟发型热敏化腧穴的红外特征,以期为临床寻找一种高效、客观、准确的检测迟发型热敏化腧穴检测技术。方法:本研究将7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颈椎病(神经根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热断层扫描成像系统采集每位患者的红外热成像图,记录大椎、肩井(患侧)、肺俞(患侧)、肩髃(患侧)穴的红外温度值,并于次日用灸感法探查上述4个腧穴(每天探查1次,每次探查40min,共探查3天)。根据是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