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为了改善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和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发展高效、低污染排放的超低热值燃气燃烧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应用在超低热值燃气燃烧,提高超低热值燃气应用范围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对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环保具重要意义。研究和掌握多孔介质内部模块化布置结构对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认识其内在的燃烧机理,对开发新型燃烧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指导意义。论文系统地研究了模块化多孔介质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51276015):移动床气固反应器多相耦合热质传递机制研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改善能源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和由此造成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发展高效、低污染排放的超低热值燃气燃烧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将多孔介质燃烧技术应用在超低热值燃气燃烧,提高超低热值燃气应用范围和降低污染物排放,对提高能源利用率和环保具重要意义。研究和掌握多孔介质内部模块化布置结构对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以及认识其内在的燃烧机理,对开发新型燃烧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指导意义。论文系统地研究了模块化多孔介质结构对超低热值燃气燃烧的热值适应性、燃烧强度范围及污染物排放等影响规律。揭示了改变多孔介质内部模块化结构来实现优化燃烧特性的机理。研究结果对开发适用于超低热值燃烧的新型燃烧器,实现高效清洁燃烧提供了试验和理论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对均匀和渐变两种多孔介质结构,研究了不同结构对预热时间的影响。探究了不同预热温度对超低热值燃气燃烧的影响规律。发现了预热温度对超低热值燃气实现稳定燃烧起到重要作用,渐变型比均匀型结构可以更好地促进热量回流,对燃烧有促进作用。获得了燃气热值和预热温度对燃烧产物中CO排放的影响规律。搭建了低热值燃气在环缝回热模块化多孔介质中燃烧的实验台,采用了在轴向和径向孔径均发生变化的模块化多孔介质结构设计,并在燃烧室外布置了一个环形空间进行强化预热和蓄热。通过实验详细研究了不同的模块化多孔介质结构对超低热值燃气的热值适应性、燃烧强度范围及燃烧产物中CO排放等影响规律,以及在内外筒环缝中添加金属纤维对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发现了多孔介质内部不同的模块化结构可以改变其对热值的适应性。获得了模块化结构可以使更低热值的燃气实现稳定燃烧的规律。研究发现了环缝中添填充金属纤维对超低热值燃气燃烧和火焰的稳定有促进作用。同时,研究了模块化结构对燃烧产物中CO排放的影响。获得了多孔介质内部不同布置结构对CO排放的影响规律。优化模块化布置结构可以使燃烧产物中CO含量降低,更有利于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揭示了通过改变多孔介质模块化结构实现优化燃烧特性和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机理。采用了通入水蒸汽的办法来降低CO含量的试验研究。目的是通过水蒸汽进入燃烧器中被热解产生OH-来降低CO的产生。研究发现加入水蒸汽后燃烧室内温度变化很小,但燃烧产物中CO的含量降低。分析了通入水蒸汽降低污染物排放的机理,为降低超低热值燃气燃烧中污染物排放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及研究方向建立了超低热值燃气在模块化多孔介质中燃烧的数值模型,详细模拟了不同点火位置、不同预热温度、不同组合结构以及环缝中有无金属填充对多孔介质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发现出口端点火比入口端点火对燃烧有利,发现预热温度是超低热值燃气稳定燃烧的重要影响因素。分析了内外筒之间环缝内填充金属纤维增强稳定燃烧的原因,揭示了增加环缝空间强化预热效果对多孔介质燃烧的影响机理。发现了渐变型和模块化结构对燃烧稳定性和回热效果比均匀结构好,模块与渐变结构比较,模块型的下游温度更低,说明模块型结构对热量的回流效果更好。采用数值模拟方法详细研究了超低热值燃气在三种比较典型的模块化多孔介质结构中的燃烧特性。进一步获得了不同模块化多孔介质布置结构对超低热值燃气燃烧特性的影响规律。发现了沿流动方向孔径逐渐变大的结构由于有利于辐射传热,比沿流动方向孔径逐渐减小的模块结构燃烧特性好,而且污染物减排效果更优。分析了模块化结构改善超低热值燃气热值适应性、稳定燃烧极限范围以及CO排放量的燃烧机理。获得了优化超低热值燃气燃烧特性的多孔介质内部模块化结构的布置规律,并给出了较优的模块化结构方案。
其他文献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国的综合实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在我国的建筑业中取得了惊人的突破,社会各界建筑物标准的要求也在增加。在此过程中,建设工程只有安全文明施工,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建设工程的稳定运行。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建设项目安全文明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调查,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TiAl合金具有低密度、高强度、优异的阻燃能力、优良的抗蠕变性能和抗疲劳性能等优点,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最具竞争力的轻质结构材料之一。但TiAl合金热变形能力差,室温塑性低以及在750℃以上时抗氧化性能不足等制约了该合金的实际工程化应用。本文通过添加β相稳定元素(Mo)制备出高温时含一定量bcc结构β相的TiAl合金,提高了其热变形能力,同时通过循环热处理除去β相在低温时的有序B2相,改善了其服役
近年来,大自旋系统的磁性是量子多体系统中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领域。固体材料中的大自旋通常由原子中未配对的电子通过洪特规则耦合形成,另外一个可以实现和模拟大自旋的是光晶格中的超冷原子系统。一些固体电子材料中的强关联效应,例如巡游铁磁性、Mott转变等,在大自旋冷原子系统中很快被重新关注和深入研究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本论文在大自旋系统中重新审视和深入研究了 Anderson磁性杂质和Heisenbe
以石墨烯为代表的二维材料因其高迁移率、高电导率等优异性质而备受人们关注。二维材料可薄至原子级,是高集成、高性能和低能耗的下一代电子器件的理想材料,有望替代硅基半导体材料。自旋电子学以实现高效、快速和低能耗地产生、操作和探测自旋为目标。伴随着外尔半金属,过渡金属硫化物(TMDC)等一系列新型二维材料的相继发现,许多新奇的物理性质也被陆续报道,范德华异质结这一崭新的物理模型也进入人们的视野。它同时兼具
Al-Cr-Fe-Si合金系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十次准晶形成体系,其晶体结构上的特点跟广泛研究的Al-Co-Ni等十次准晶系完全不同。已有研究指出Al-Cr-Fe-Si合金系中存在新型十次准晶、多种复杂准晶近似相以及一类同时具有传统晶体材料的周期平移对称性和准晶体的准周期性的新型固体物态。然而对该合金系中大单胞复杂准晶近似相及相关的结构缺陷的详细研究,特别是原子级别的研究还非常有限。对准晶近似相结构的
本文以土壤中广泛存在的硝酸盐还原菌Bacilluslicheniformis为对象,研究了其对X80管线钢腐蚀行为的影响。首先,应用电化学测试、失重试验以及形貌与成分分析技术研究了中性土壤模拟液中X80钢在B.licheniformis一个生长周期内的腐蚀行为规律与演变过程;其次,通过将碳饥饿条件与氧化还原荧光探针相结合,设计了一种新颖的胞外电子传递检测方法,同时辅以失重试验与电化学测试,从生物能
材料科学和工程的许多问题,如材料断裂或位错等,其仿真过程中需要用微观离散的原子模型来保证准确度。但由于原子数量巨大,难以直接求解。因此,迫切需要结合反映宏观连续性的偏微分方程,建立一种微观/宏观描述相结合的可计算模型来较精确地捕获材料特性。本论文研究晶格结构材料的多尺度耦合模型,它是一个将微观模型/宏观模型(原子/连续或量子/原子)耦合在一起的典型的多尺度计算模型或方法。在过去十年中,多尺度方法已
随着汽车轻量化战略的实施及汽车行业需求的变化,高强度高塑性的先进高强钢被开发及应用。尤其是以中锰钢等钢种为代表的第三代先进高强钢兼顾成本及性能,在低制造成本的前提下,其强塑积能达到30 GPa-%级以上。在开发中锰钢等第三代先进高强钢的过程中,亚稳奥氏体及其稳定性被认为是影响钢材优异力学性能的关键因素;在应用中锰钢等钢种的过程中,亚稳奥氏体及其稳定性会影响回弹等成形方面的问题,因此需要深入研究。本
文中针对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管理中的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体系运行不畅、安全责任未落实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加强施工安全管理的策略,从而全面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