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移动通讯的迅猛发展和移动电话的日益普及,人们暴露于射频电磁场(Radiofrequency Electromagnetic Fields,RF EMF)的强度和时间也在不断增长,其可能的健康影响已引起公众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一些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射频场暴露能增加人群肿瘤等疾病发生的危险性,也有流行病学报道提示两者没有相关性;此外,国内外开展了大量的体内和体外试验研究以探讨RF EMF的生物学效应,但至今尚未取得一致性的结果,也不能解释现有的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因此,当前的研究重点应该是阐明射频电磁场的生物学效应和作用机制。DNA断裂是评价环境因素毒效应的常用生物标志物,也是细胞凋亡及对一些环境压力反应的起始信号,能够从机制角度考察射频电磁场可能产生的生物效应,特别是可能存在的诱癌或促癌效应。为此,本论文以γ-H2AX的形成这一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DSB)的早期事件作为指标,研究了SAR(Specific Absorption Rate)为3.0W/kg的GSM 1800 MHz射频电磁场间断辐照(5min开/10min关)对胚胎干细胞DNA的作用。对于每个样品,至少统计60个细胞的γ-H2AX焦点形成情况,并将焦点数超过5个的细胞定义为γ-H2AX焦点阳性细胞,以此计算阳性细胞率。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受SAR为3.0 W/kg的GSM 1800 MHz射频电磁场间断辐照1h、6h和24h后,和假辐照组相比其平均阳性细胞率都有所上升,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p>0.05)。为深入考察该电磁场辐照对DNA的影响,本论文同时采用γ-H2AX焦点数等级分析法,即统计γ-H2AX焦点数为0、1-5、6-10和>10个的细胞在总细胞中所占的百分比,结果显示1h、6h和24h射频电磁场辐照导致的γ-H2AX各焦点数等级细胞所占的百分比与假辐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p>0.05)。因此,基于本实验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SAR为3.0 W/kg的GSM1800 MHz射频电磁场间断辐照1h、6h和24h对小鼠胚胎干细胞DNA无明显的损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