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星际激波会对地球磁层造成强烈的扰动,造成全球电磁场和等离子体的动力学变化,为了调查这点,本文在基于OMNI数据,同步轨道GOES卫星和LANL卫星的观测下,对地磁活动,同步轨道磁场和等离子体在激波影响下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本文共统计了从1997至2007年106个激波事件,研究结果表明行星际磁场Bz分量在激波到达之前保持南向或者北向,在激波到达之后变得更加南向或者北向。对于南向行星际磁场的激波事件(46%),地磁指数AE(AL,AU)和PC强度在激波到达之后有显著增强。在激波到达后的10分钟之内,AE指数从200 nT增加到600 nT,AL指数从-50 nT减少到-400 nT,AU指数从100 nT增加到200 nT,PC指数从1.5增加到3。这可能会触发亚暴或者亚暴活动的增强。对于北向行星际磁场条件下的激波(54%)事件,只表现出了明显的压缩效应,AE(AL,AU)和PC指数在激波到达之后几乎无变化。在激波到达后的10分钟之内,AE指数从80 nT增加到150 nT,AU指数从50 nT增加到90 nT,AL指数从-30 nT减少到-40 nT,PC指数从0.6增加到1.2。个例分析和统计研究表明,在长时间的南向行星际磁场条件下地磁活动会在激波的作用下明显增强,可能还会触发亚暴,而激波在北向行星际磁场条件下对磁层只有压缩效应。进一步,在南向行星际磁场条件下,在激波到达之后能量范围在50-225keV电子通量在晨侧有明显增加,昏侧在激波过后半小时有明显降低,表现出晨昏不对称性。对于同步轨道的能量粒子(0.03-45keV),激波过后,等离子体变得热而稠密。质子(0.1-45keV)的数密度表现为昏侧有明显增强,峰值为1.8 cm-3,电子(0.03-45keV)的数密度也表现为昏侧明显增强,峰值为2.5 cm-3。质子和电子的温度都表现为夜晚侧增强,白天侧减弱。另外,质子和电子温度的各向异性表现为正午时刻最显著,并向晨侧和昏侧降低,最小值出现在午夜扇区,可能激发电磁离子回旋波和电子哨声波。然而,在北向行星际磁场条件下,同步轨道的质子和电子数密度增加量相对较小,质子的温度在激波到达前后几乎无变化。同时,质子温度各向异性先在正午扇区增加,并延伸到昏侧,而在激波过后1小时,在午夜扇区和晨侧又明显降低。另外,通过运用Denton等人(Denton等,2005)对同步轨道氧离子的估算方法,我们发现在南向行星际磁场条件下,在激波过后2小时,计算得到的氧离子密度在晨侧达到峰值,为1.0 cm-3,而在北向行星际磁场条件下,氧离子密度几乎无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