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素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其应用研究

来源 :济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bin8801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废水中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离子被直接排放到生态系统中,严重危害了人类健康和生物安全。在各种废水处理技术中,吸附法被认为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因此,寻找性能优异的吸附剂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纤维素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低廉、安全无毒、易于降解等优势,是制备环境友好吸附剂的最佳原料之一。然而,制备多孔纤维素微球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制备过程难于控制、工艺复杂和需要添加致孔剂等。针对这些有待改善的弊端,本论文选择以纤维素为原料,采用微流控与快速冷冻技术,制备了多种纤维素基微球,系统地研究了制备条件对微球结构和组成的影响,并考察了微球的吸附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以纤维素为前驱体,利用微流控液滴制备技术和快速冷冻致孔技术,成功制备出一种多孔纤维素微球(PCMS)。系统探究了微流控装置运行参数、溶剂类型和溶质浓度等条件对多孔微球形貌及微观结构的影响,并对多孔纤维素微球的吸附性能进行研究。借助扫描电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比表面积测定(BET)等手段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多孔纤维素微球具有比表面积较大、粒径大小均匀和结构形貌可精确调控等特点,同时对目标污染物刚果红表现出良好的吸附能力(qe=23.90 mg/g)。(2)利用化学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将其与纤维素溶液充分混合,采用微流控技术制备了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素复合微球(nHCMs)。使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FTIR和SEM等表征手段分析了复合微球的化学组成及微观结构。在此基础上探究了纳米羟基磷灰石添加量、吸附时间、刚果红初始pH值和初始浓度对复合微球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纳米羟基磷灰石成功制备并分布在多孔纤维素微球上,对刚果红染料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qe=97.82 mg/g),吸附过程更遵循拟二级动力学。(3)利用微流控技术合成了碳酸钙/纤维素复合微球,采用原位转化法,将碳酸钙/纤维素复合微球浸泡在磷酸盐缓冲溶液中形成纳米羟基磷灰石/纤维素复合微球(T-nHCMs),并使用XRD、FTIR等仪器进行表征。通过改变吸附剂添加量、吸附温度、吸附时间、刚果红初始pH值及初始浓度等,研究了不同条件对复合微球吸附效果的影响,进一步考察了复合材料的吸附动力学和吸附等温线模型,根据拟合结果探究T-nHCMs对刚果红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该复合微球作为吸附剂对刚果红染料具有高效的吸附性能(qe=195.93 mg/g)且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和Langmuir吸附等温线模型。
其他文献
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是一项德政工程。但在实施这一发展规划时还应该注意对其语言文化的保护。在全球化冲击和强势文化影响下,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语言有些已濒临消亡,成为濒危语
1998年1月至2000年6月,笔者应用麻黄酒擦浴物理降温,降温疗效显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患者92例,男54例,女38例,年龄3~68岁,平均30.2岁.所有患者体温均
通过对张之洞和盛宣怀在倡修粤汉铁路问题上由通力合作到分道扬镳恩怨关系的研究,推进二人关系研究,全面了解我国早期铁路工业的发展历程及其成败得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