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旨在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获得2016年普利茨克建筑奖的背景下,对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思想与实践源流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其设计体系,并结合当前背景与趋势对建筑可变性设计未来的发展作出展望。这类建筑设计思路在结构主义哲学广泛流行的20世纪60年代开始集中涌现,包括以阿尔多·凡·艾克与赫曼·赫茨伯格为代表的荷兰结构主义建筑,以约纳·弗里德曼、建筑电讯集团和新陈代谢运动为代表的技术乌托邦式建筑理论实践,以及以约翰·哈布拉肯的SAR体系支撑体住宅、开放建筑运动为代表的反乌托邦式的建筑理论实践等方面。与阿拉维纳的住房项目相似,它们均展现了以结构主义方法论为基础的、预留建筑可变性的特征,可被一同纳入到“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这一统一框架下进行研究与比较。同时,基于共同的方法论基础和可变性设计意图,它们发展出了各自不同的建筑可变性设计方法模式,使我们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分析,总结其设计体系与思路,并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予以再定位。本文试图通过“基于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建筑可变性设计”这一共同的体系框架对上述各类实践进行研究与辨析,找出这类建筑在设计操作层面的基本模式,在共时与历时的基础上总结其设计体系,为当前背景下进行建筑可变性设计提供更为全面的参照与思路。在此基础上,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共六章。第一部分(第1章)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框架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第2章至第4章)从结构主义方法论和建筑可变性两个层面检视了20世纪60年代至今的各类建筑思想与实践,提出统一的研究框架与范畴,并在此范畴内对所涉及的典型建筑理论与实践分别进行分析、对比与总结。以历时的对比研究为基础,归纳结构主义方法论与建筑可变性设计目标对应到建筑体系下的设计方法论,指出建筑可变性设计的基本观念开放性基础结构在建筑物质体系与功能体系下的构成方式。第三部分(第5章)基于上述研究,对应到当前的数字化建筑设计背景下对未来的可能性作出预期和展望。最后,第6章作为结语,总结了全文的结论与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