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川东南地区经历了40多年勘探开发,主产油气层为二叠系、三叠系,现已处于后期开发阶段。据背斜成藏理论所认识的有利勘探区块越来越少,但潜在资源仍然较大。本文采用构造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基本区地震资料,从构造特征入手,对四川盆地东南部綦江地区二叠系长兴组-三叠系飞仙关组重点勘探目标层进行了构造特征、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古地貌的详细研究,总结了该地区构造特征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通过此次研究,取得了以下认识。(1)通过二维地震测线记录合成、进行层位标定,对长兴组底界(Tp2ch)、飞仙关组底界(TT1f1)、飞仙关三段底界(TT1f3)、嘉陵江组底界(TT1j1)、嘉三段底界(TT1j3)、须家河组底(TT3x)、及侏罗系底界(TJ1z)七个反射界面进行了精细解释。通过合成记录对比,长兴组反射由两个中强相位组成,反射波能量强弱变化不大。飞仙关组底界是一个相对能量较强,连续性较好的同相轴。嘉陵江组底界为一中-强反射,连续性相对较好。嘉陵江组嘉三段底界为一断续弱振幅-中振幅地震波响应特征。须家河组底界主要表现为两个连续强相位。珍珠冲组底界由两个中强相位的反射波组成,具有连续的前强相位。(2)通过编制长兴组底界、飞仙关组底界、嘉陵江组底界构造特征图,对三个界面的构造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认识到川东南地区断裂构造具有北东东—南西西向展布的规模较小,北北西—南南东方向展布的规模较大的特征。研究区中部从晚二叠世到早三叠世的构造形态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都是中部处于构造低部位,而四周处于构造较高部位。(3)通过对研究区构造演化的研究表明,工区内北东—南西向构造变形平缓,仅在局部发育断层。在北西—南东方向,构造作用强烈,上二叠统沉积前,地壳开始隆升,有少数断层开始发育,但地层无明显的褶皱变形。在三叠系飞仙关组沉积前,整体的构造形貌没发生重大变化。在三叠系嘉陵江组沉积前,断层有少量的增加,反应了轻微褶皱变形的持续增强。在三叠系须家河组沉积前,断层具有继承性,并由早期的正断层性质逐渐向逆断层转变,地层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弯曲形变。侏罗系沉积前断层已显著发育,且伴随着构造挤压变形,岩层发生破裂,形成了新断层,体现出强烈的挤压变形,之后在喜马拉运动的影响下,研究区全面发生褶皱变形,早期地层抬升剥蚀,形成了现今构造形态特征。(4)利用地层厚度翻转研究古地貌结果表明,研究区古地貌演变过程为:长兴组沉积前西南高东北低、飞仙关沉积前四周高中部低但总体变化不大、嘉陵江组时期古地则貌较为平坦。反映出以上三个时期古地貌变化较为平和,构造运动对古地貌的影响较小。(5)通过对研究区生、储、盖条件的研究,分析了研究区构造作用与油气运聚的关系,特别是局部构造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构造演化阶段对油气的控制;2、泸州古隆起与油气的关系;3、构造叠加与油气的关系;4、断层与不整合面对油气的控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