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锋,中华大地上一个尽人皆知的名字。国内对雷锋的大规模宣传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不论是作为英雄式的政治符号,还是平凡人的道德楷模,雷锋以及他所代表的“雷锋精神”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之后的我国社会各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在社会上仍有非凡的生命力,产生了不寻常的社会意义。
典型人物塑造是意识形态宣传的重要且有效的形式之一,为维护现行意识形态合法化起着特殊作用。雷锋这样一个典型形象的传播是意识形态主导之下自上而下的政治宣传的结果,处于政党控制之下的媒体成为促成神话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关注的核心就在于《人民日报》对雷锋形象的建构的历史沿革。《人民日报》是我国第一大报,是当时大众了解国家信息的主要渠道,代表我国某一时期新闻报道对社会的主流建构方式,被《人民日报》推崇、确立为典范的叙述方式常常被同时期的其他媒体所效仿,产生强大的社会效果。
通过对《人民日报》有关“雷锋”报道的文本进行研究发现,在不同社会时期,媒体对雷锋的报道呈现出各自鲜明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主流宣传对“雷锋”的建构框架从报道初期“毛主席的好战士”到“文革”时期“阶级斗争中成长的、捍卫毛主席路线的无产阶级战士”,到改革开放之后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楷模”,以及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主人翁”。表面上看,政治因素在雷锋形象建构过程中愈发不明显,尤其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主流媒体对雷锋形象的建构核心由“高大全”式的英雄转向个人,强调雷锋的“普通性”和“大众化”。实际上,“雷锋”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化的政治功能从未消退,只是越来越隐蔽,难以被人们察觉。这一符号所承载的意识形态内涵在不同时期的顺利过渡本身就体现了政治意识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作出调整,继而成功地实现了意识形态的无损耗传播。
随着媒体技术和消费主义文化的发展,“雷锋”形象的传播在大众文化领域遭遇到严峻挑战。一方面,雷锋在主流意识形态话语中地位和作用不断被强化;另一方面,大众对雷锋的调侃、戏谑层出不穷,出现了官方话语—民间话语并行传播的奇特景观。雷锋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已经深入人心,研究这一形象树立的传播过程,可以对不同时期主流意识对典型人物的塑造方式有直观的认知,同时能够从宏观上把握政治权力对包括媒体在内的整个社会文化生态方面的影响,对当今主流话语和大众文化的碰撞以及雷锋形象传播的叙事危机有更加明晰的把握,为今后探讨揭示政治、媒体与社会的关系带来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