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纤维/脱硫石膏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l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工业副产物脱硫石膏和农业副产物农作物秸秆的排放量仍逐年增大,但是两者的综合利用率却很低,脱硫石膏多以堆场堆弃的方式,农作物秸秆多以露天焚烧的方式进行简单处理,既占用大量土地,又造成环境污染。脱硫石膏可经低温煅烧形成具有胶凝性的脱硫建筑石膏,农作物秸秆也可经处理得到具有增强效果的纤维。因此,本课题针对当前农作物秸秆和脱硫石膏利用率低的现状,制备了一种农作物秸秆纤维/脱硫石膏复合材料,并对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深入研究,旨在将其应用于新型墙材领域,实现工农业副产物的建材资源化利用。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对农作物秸秆进行预处理,初步确定纤维制备工艺,制得农作物秸秆纤维;研究了不同掺加方式对农作物秸秆纤维在复合材料中分散性及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农作物秸秆纤维尺寸、掺量和种类等因素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的影响效果;对农作物秸秆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研究了不同改性方案下,农作物秸秆纤维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探讨了改性机理;利用不同掺加材料,对复合材料的基体进行改性,分析了掺加材料的作用机理;分析探讨了农作物秸秆纤维对复合材料的的增强机理。试验研究表明,采用后掺法的纤维掺加方式,即将脱硫建筑石膏先与水混合搅拌制成料浆后,再向其中掺入农作物秸秆纤维继续混合搅拌,纤维在基体中的分散性较好;当棉秆纤维长度在5~8mm、掺量为5%时,或是当麦秸纤维长度在4~8mm、宽度在0.7~1mm、掺量为3%时,对应复合材料试样的力学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农作物秸秆纤维表面光滑、自身易吸水,掺入复合材料试样中与基体的界面结合较弱,试样力学性能仍不能充分发挥,并对吸水率和软化系数都有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对纤维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农作物秸秆纤维分别经碱处理、碱处理+物理包覆、碱处理+化学包覆等方案改性处理后,纤维表面粗糙度明显提高,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更为紧密,试样力学性能和耐水性能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脱硫石膏基体材料存在强度低、易吸水、浸水后强度损失大等问题,通过分别掺加萘系减水剂、可再分散乳胶粉和水硬性掺合料,研究各掺加材料对复合材料基体的改性效果。试验研究表明,萘系减水剂的较优掺量范围在0.7~0.9%,可再分散乳胶粉的较优掺量为3%,粉煤灰较优组分配比为20%。分析探讨了农作物秸秆纤维的增强机理,农作物秸秆纤维在复合材料中可提高试样抗折、抗压强度,其增强效果取决于纤维的分散性、掺量、尺寸、种类及在基体中的取向等因素。一般情况下,纤维分散性越好,纤维尺寸越小,纤维的弹性越好,对复合材料的增强效果越好;纤维掺量增大可提高强度,但是掺量过大,纤维分散性降低,纤维间易缠结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反而使强度降低。
其他文献
文章分析了草海自然保护区植被的生境、现状和演替规律,从恢复生态学原理出发,以水热等气候因子所决定的植被生物地带性为科学依据,提出以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恢复与重建森
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作为全国煤炭消耗大户,火力发电厂的节能任务意义重大。太阳能与火电厂一体化发电系统是将太阳能引入常规燃煤发电机
体育学科培养学生什么样的智力,传统的认识可以归纳为三种观点,即"调节观"、"基础观"和"综合观",这三种观点各有片面性和不足点.由7种智力组成的多元智力理论给解决这一问题
本文从淮安市“营改增”政策实施背景出发,通过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营改增”政策实施效应进行论证,分析“营改增”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的总结昏迷伴气管切开患者的有效护理措施,以预防和减少呼吸道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56例昏迷伴气管切开的患者,密切观察呼吸道分泌物情况,予充分的湿化气道,正确彻底的吸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的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高等教育信息化对高等教育发展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先进的信息技术使教育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学习选择的自由
近年来有个词在云南很热――高原特色农业。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提出"要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这是云南的优势。"云南省第九次党代会
核内核子夸克与胶子分布函数的研究为核物理和粒子物理学中最活跃的前沿课题之一。EMC效应反映了在重原子核内部高动量(0.3<x<0.8)夸克的压低,证实了原子核内夸克分布不是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化和国有经济战略的大调整,国有经济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而以民营经济为主的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增长最为活跃的因素,已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支
我们知道,烹调菜肴的三要素是刀工、调味和火候。如果说刀工是基础,调味是条件,那么火候则是关键。不是么?不论是在业内,还是在家庭烹调中,我们是否都会感到,即使俩人用同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