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型形象的生产来自于各种社会力量之间的共同作用,本文以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为基础来分析典型形象的生产问题。试图探析新闻场域、政治场域和文学场域,三重场域的作用下是如何对小岗村典型形象进行生产,进而赋予典型形象新的意涵以及再次生产出新的典型。在新闻场域本文选取《人民日报》1978-2018年关于小岗村的487篇报道,利用历时研究来探析小岗村在不同时间段和时间点上的形象呈现与演变;在政治场域本文选取中共中央历年颁布的与小岗村有关的文件、领导人对小岗的视察以及发表的与小岗相关的重要讲话,并以这些为样本进行话语分析,着重分析典型形象是如何被生产出来以及政治场调用典型形象背后的隐喻意义;在文学场域选取三部关与小岗村和沈浩的文学作品,分别是:《小岗村的故事》、《人民村官沈浩》、《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见证小岗》,探讨文学作品对典型意义的深挖以及文学技巧对典型形象塑造上应用。本研究主要以新闻场域为主,政治与文学场域为辅,进而分析三重场域如何形塑作为农村改革典型的小岗村形象。研究发现:政治场域对典型形象的生产有着直接意义上的指导和引导作用,充分诠释典型形象的意义。新闻场域对典型形象的形塑离不开政治场域的宏观掌控,同时新闻场域在典型形象的挖掘上又存在着自身的主动性,进而引发政治场域对新闻场域进行呼应与回应。文学场域通过具体的作品对政治场域和新闻场域进行回应,三个场域之间吸纳与互动,共同形塑与勾勒出作为农村改革典型的小岗村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