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长江下游梅雨锋暴雨发生机制研究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qzzp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客观再分析资料和实况降水资料,诊断了2009年长江下游梅雨期降水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对比分析了梅雨期两次大范围强降水过程的梅雨锋结构。结果表明:⑴长江下游地区入梅偏迟,出梅正常,梅期较正常年偏短。连续降雨日偏少,过程性降水为主,其间有三次强降水过程。⑵整个梅雨期内,对流层高层南亚高压强盛,长江下游基本位于高空西风急流南侧,东风急流北侧,南亚高压东北侧的偏北大风区内,存在较强的高空辐散。而两次暴雨过程中在110°E附近均出现强盛的东风,中心风速可达25m·s-1。低层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西南风和来自西太平洋偏东气流合并为暴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实况暴雨落区位于200hPa高空急流入口区南侧,850hPa低空急流左侧,切变线右侧。⑶温度场上,梅雨锋区温度梯度不明显,假相当位温和水汽通量梯度非常明显。⑷梅雨期两次强降水过程梅雨锋结构对比分析得出:第一次暴雨呈东北西南走向,第二次暴雨基本上呈纬向分布,长江下游区域略呈东南西北走向,两次实况暴雨均出现在锋前。在动力、热力结构上,第一次暴雨明显比第二次暴雨具有更有利的降水条件。次级环流分析发现,第一次暴雨过程降水中心的南北侧各形成了一支次级环流,第二次暴雨过程降水中心的南侧存在间接热力环流,北侧次级环流不明显。之后又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卫星TBB资料以及客观再分析资料,对09年梅雨期第二次强降水过程,即7月6日~7日的长江下游梅雨锋暴雨过程进行了天气分析和数值模拟,重点研究了中尺度系统的发生发展机制。结果表明:09年7月6日~7日对流层低层,长江下游北侧存在一东西向切变线,受其影响而产生降水。常规物理量的诊断分析表明:高空西风急流和东风急流构成的辐散场对低层大气有“抽气”的作用,加强了低层大气的垂直上升运动,低空急流带来的暖湿气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足水汽,并使大气位势不稳定的结构得以形成和维持。涡度场和散度场的高低空配置形势为上升运动提供了有利条件。梅雨锋前高能且位势不稳定,强烈的上升运动将低层不稳定能量向上输送,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能量。湿位涡分析发现:950hPa上MPV1零值线的变动对降水区的移动有一定的指示作用,绝对值大值中心和强降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本次暴雨过程中对流不稳定一直维持,斜压不稳定主要发生在暴雨过程的前半段。WRF中尺度模式数值模拟结果显示,在切变线南侧不断形成β中尺度和γ中尺度对流系统。本文对其中一个β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分析研究表明:此系统是从低空向高空逐渐发展的,低空中尺度急流首先发生,中尺度垂直上升运动出现在中尺度急流核左前方,对流层低层出现辐合中心,对流层中层出现辐散中心。水汽到达凝结高度后,凝结潜热释放,中层大气首先升温,中尺度辐散迅速加强并向高层发展,之后高层强辐散、低空急流和低涡的相互耦合作用使系统不断发展并东移。
其他文献
云在环境和气候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是地球辐射收支中的一个非常重要成员。随着越来越多先进的气象卫星平台(如Aqua卫星)和仪器投入使用,利用多通道多仪器的联合观测可以对云
中国是世界上遭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开展各类极端气候的研究和极端气候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夏季极端气温是我国常见的气象灾害,国内对夏季气温预测主要考虑的因
雨涝是影响我国的重要自然灾害,如何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一直是天气预报的难点。本文应用统计方法对数值预报产品进行释用,以期提高降水预报准确率。本文采用模式输出统计方法
卫星遥感是降水监测的重要方式。从探测频率和探测工具上划分,卫星遥感估计降水可以用光学(红外与可见光)、被动微波以及星载雷达三种频率和仪器来实现。红外与可见光观测的是
一、党员队伍“出口”不畅的原因 造成党员队伍“出口”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深层次上剖析,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良心态的制约 由于认识不到位而形成的一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再别康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之一,频繁出现在诗人作品选集和各版本中学教材中,其艺术上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以及诗意美历来被人称道,共识度极高。   在主题上,绝大多数声音认为诗作是在抒发离别之意,倾吐眷恋之情。这不难理解,从意象上看,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融入了作者的离愁别绪,一起营造、烘托着告别的场景和氛围;从语义上看,“再别”“走了”“作别”“
为了更好地认识江淮飑线系统演变特征,利用WRF中尺度数值模式,对2014年7月12日发生在江淮地区的一次飑线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根据模拟结果分析其成熟阶段中尺度垂直结构特征、边
学位
气溶胶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区域环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区域气候和生态环境也有重要影响。气溶胶可通过直接效应影响地气系统辐射平衡影响地球气候系统。然而到目前为止,气溶胶的气候效应仍然是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预测中最不确定的因素之一。一方面在于气溶胶微物理、化学性质及其辐射强迫机制的复杂性,另一方面,由于气溶胶微物理和光学特性的系统资料的缺乏,导致目前对于气溶胶辐射强迫的估计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因此,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