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步入快速发展时期,截止2003年底全国建制镇就达20300个。但城镇化发展带来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城镇生态规划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随着城镇化发展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探索,城镇化的新产物——中心镇出现,这给生态规划领域带来新课题。本文以东莞市常平镇为例,探索生态规划的理念和思路、内容、研究方法以及技术在常平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心镇的应用途径。常平镇位于东莞市东部地区,全镇面积108平方公里,是我国南方新兴的铁路交通枢纽,是大京九铁路、广梅汕铁路、广深铁路的交汇处。从1999年到2003年,常平镇年GDP的增长率均高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未来的常平将发展成为珠三角及广东东部地区的物流中心和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商贸。
本文研究总结了国内外生态规划研究进展,把现场考察与遥感方法结合起来,探讨利用植被指数、热度指数、温度指数、土壤亮度指数对生态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说明了采用此种方法进行生态环境综合评价是可行的。利用景观生态学的数量分析方法,对规划与现状的土地景观格局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规划后的常平镇土地格局,景观异质性增加,各类型的斑块分布更趋于均衡化。而规划后小斑块增加,大斑块减少,使得该镇抵抗和缓冲外部生态环境变化的能力可能下降。通过生态足迹分析,表明常平镇人均生态足迹约为2.5hm2/人,当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18 hm2/人,生态赤字为2.32 hm2/人,生态足迹亏空。
生态规划的最终目的是实施,否则生态规划将成为一纸空文。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生态功能分区的划分,提出构建生态体系的内容 (生态通道、关键节点、绿地系统),同时进行了生态产业的建设规划。本文在最后一章提出了生态保护与恢复建设措施,建设措施除了河道保护工程和污染治理工程等自然方面内容外,还提出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