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抗病相关小肽和蛋白的挖掘及功能研究

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c8809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物病害严重降低作物产量,进而威胁粮食安全,因此培育抗病品种成为作物育种的重要目标之一。挖掘与病害免疫相关的小肽和蛋白对作物改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小肽是一类由2~100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物质,在生物体的多种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同时也具有很高的开发应用价值。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来源于传统编码区的传统肽(CPs),最新的研究表明来源于传统认为不翻译的区域的非传统肽(NCPs)在生物体的多种生命活动中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包括生长发育和免疫调控。而在植物领域,由于NCPs大规模提取及鉴定方法的缺乏,极大的限制了植物NCPs的研究,也严重约束了人们对植物NCPs的认知和利用。该研究围绕大规模挖掘植物NCPs的需求,首次建立了植物多肽基因组学的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在单子叶植物玉米和双子叶植物拟南芥中进行了NCPs的大规模挖掘。在建立的多肽基因组学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比较多肽基因组学技术体系,在玉米中研究了受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诱导的NCPs。进一步的功能研究首次证实了NCPs在调控玉米天然免疫反应及抗病中的积极作用。另外,采用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挖掘了与P.polysora抗性相关的蛋白,并对其中一个候选蛋白(ZmREM1.3)进行了功能研究,证实了其在P.polysora抗性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其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该研究首次建立了植物多肽基因组学的方法。该方法利用水浴加热结合添加植物蛋白酶抑制剂来避免内源肽提取过程中大分子蛋白和内源肽自身的降解,并利用10KDa超滤管对内源肽进行富集。对富集后的内源肽进行高通量的质谱检测,质谱结果分别搜索Ensembl蛋白数据库和自建的多肽基因组数据库。将得到的高可信度内源肽进行合并后匹配到对应的基因组位置,并去除多基因组匹配位点的内源肽。最后根据基因组注释将来源于传统编码区的内源肽定义为CPs,将来源于传统认为不翻译的区域(包括基因间区、UTRs区、内含子区和跨基因元件的区域)的内源肽定义为NCPs。
  2、利用建立的植物多肽基因组学的方法,在玉米中鉴定到1993个NCPs和844个CPs。分析研究发现,NCPs的肽段长度显著短于CPs的肽段长度,NCPs的分子量也小于CPs的分子量,说明NCPs和CPs具有不同的分子特征。通过分析NCPs和CPs的基因组分布发现,NCPs呈现出和CPs不一样的分布特征,CPs在染色体上偏向于端粒分布,而NCPs在染色体上均匀分布。进一步分析NCPs的来源发现,NCPs的来源比较广泛,可以来源于基因间区、内含子区、UTRs区,甚至可以跨越不同的基因元件。该结果在蛋白翻译水平上用直接的证据揭示了植物基因组中有大量以前认为不翻译的区域其实是可以翻译的。
  3、采用三种不同的实验手段对我们建立的植物多肽基因组学方法进行了验证。首先,利用合成实验的方法对实验质谱和合成肽质谱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实验质谱和对应的合成肽质谱高度一致。接下来,进行了包括mRNA、circRNA、lncRNA和small RNA在内的转录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806(90.62%)个NCPs有转录数据支持。最后,通过核糖体印记测序(ribo-seq)的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732个NCPs可以被ribo-seq结果验证。这些结果证明了我们建立的植物多肽基因组学方法的可靠性。为了进一步研究所建立的植物多肽基因组学的适用性,进一步将建立的植物多肽基因组学方法成功应用到了双子叶模式植物拟南芥中,在拟南芥中鉴定到1860个NCPs和2363个CPs。分析研究发现,在拟南芥中鉴定到的NCPs的肽段长度也显著短于CPs的肽段长度,并且拟南芥中鉴定到的NCPs也可以来源于基因间区、内含子区、UTRs区,甚至可以跨越不同的基因元件。结果表明,在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中,以前认为不翻译区域的翻译是普遍存在的,尽管它们可能有不同的翻译模式。以上结果表明,该植物多肽基因组学方法可应用于双子叶植物拟南芥和单子叶植物玉米,证明了所建立的植物多肽基因组学方法的广泛适用性。
  4、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进一步分析研究发现,NCPs在控制玉米相关数量性状(籽粒性状和抗病性)的区域和驯化区间显著富集,暗示了NCPs在玉米进化和复杂数量性状(尤其是抗病性)中的重要作用。为了进一步研究玉米NCPs与抗病的关系,建立了比较多肽基因组学技术体系。采用植物天然免疫诱导物flg22(PAMP)处理玉米,研究了PAMP诱导后的玉米内源肽变化情况。共鉴定到662个差异表达的内源肽,其中CPs451个,NCPs211个。在处理后30分钟和24小时,分别鉴定到428个差异表达的内源肽,其中共有的差异表达内源肽有194个。在这些差异表达的内源肽中,6个NCPs在处理后30分钟和24小时均上调表达,7个NCPs均诱导表达。通过对玉米PAMP诱导的差异表达NCPs的鉴定,为NCPs在植物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5、为了进一步研究PAMP诱导的NCPs在玉米天然免疫反应以及玉米抗病中的作用,对13个诱导或上调表达的NCPs进行免疫相关参数检测,共筛选到2个NCPs在植物天然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其中1个NCP对玉米病害具有广谱抗性,我们命名为NCP-1。研究表明,NCP-1可以促进活性氧(ROS)的积累、胼胝质的沉积及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最后,通过对玉米小斑病、根腐病和新月弯孢菌的抗性进行鉴定发现,NCP-1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对多种病害的抗性。上述结果表明,NCP-1可以作为植物免疫信号分子调控植物的天然免疫反应,进而诱导植物的抗病性。该研究是NCPs在植物天然免疫反应中的首次报道,为植物NCPs的功能研究和植物抗病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候选分子。
  6、为了筛选南方锈病抗性相关蛋白,对玉米感病自交系(Lx9801)和抗病自交系(P178)接种玉米南方锈病病原多堆柄锈菌(P.polysora)及对照缓冲液的叶片进行了比较蛋白质组学分析。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的方法共鉴定到了6612个蛋白质。其中,1489个蛋白在抗病自交系中差异表达,1035个蛋白在感病自交系中差异表达。GO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富集在多个生物学过程,抗病组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代谢过程和刺激响应;感病组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代谢过程、生物调节和刺激响应。KEGG富集分析表明,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质在抗病组主要富集在碳固定途径、核糖体代谢和光合作用;感病组主要富集在光合作用、代谢途径和碳固定途径。
  7、从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中,筛选了到3个防御相关候选蛋白进行了后续研究,证实了一个候选蛋白(ZmREM1.3)在玉米南方锈病抗性中起到重要作用。qRT-PCR分析发现,ZmREM1.3的表达不仅受P.polysora的诱导,而且还受植物激素水杨酸(SA)和茉莉酸(JA)的诱导。进而采用转基因技术将ZmREM1.3在玉米中过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发现ZmREM1.3在转基因阳性株系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应的阴性株系。对转基因材料接种P.polysora后发现,过表达ZmREM1.3的转基因阳性株系对P.polysora的抗性显著增强,通过Mu转座子插入突变体证实了ZmREM1.3在P.polysora抗性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P.polysora侵染后,过表达ZmREM1.3的阳性株系的SA和JA含量显著提高,同时,防御相关基因在过表达ZmREM1.3阳性株系中的表达水平也显著高于对应的阴性株系。以上结果表明,ZmREM1.3可能通过SA/JA介导的防御信号通路,诱导防御相关基因的表达来正向调控玉米对P.polysora的抗性。
  综上所述,本研究建立了植物多肽基因组学的方法,为植物NCPs的挖掘提供了新的方法,为植物NCPs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进行大规模NCPs的鉴定表明,植物基因组中有很大一部分以前认为不翻译的区域其实是可以翻译的,这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并将为植物功能基因组学的研究提供新的着力点。通过对NCPs在玉米天然免疫反应中的功能研究,首次证实了NCPs在玉米天然免疫反应中的重要作用,为植物抗病研究及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另外,通过蛋白质组学技术鉴定了与南方锈病抗性相关的蛋白——ZmREM1.3,并通过实验证实了其在P.polysora抗性中的积极作用以及潜在的作用机制。为玉米抗病育种提供了新的抗性资源。
其他文献
大豆是人类植物油脂及蛋白质的主要来源,是重要的油料和粮食作物,在我国农业及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培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是育种家追求的核心目标,但产量品质相关性状多数受微效多基因控制,且易受环境条件影响。通过QTL定位解析这些目标性状的遗传基础,对大豆分子育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虽然目前已有许多与大豆农艺、产量和品质等相关性状QTL被报道,但大多数位点只在特定环境出现;同时因受标记技术的限制
学位
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为将近三分之二的人口提供口粮。随着当前人口的不断增加和有效耕地面积逐渐缩小,粮食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目前,水稻产量提升出现了徘徊现象,解决现有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进行理想株型育种。水稻株型包括水稻地上部三维结构的所有构成因素,包括叶形,穗型,茎秆和分枝模式,是水稻产量的决定性因素。理想株型育种的关键在于为能够培育出符合人类栽培需要的理想株型水稻,需要不断发掘新的株型
学位
水稻(Oryza sativa L.)是我国粮食作物之首,也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导致粮食需求不断增大,耕地面积的减少和城市用地的增加使得盐碱地成为我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水稻属于盐敏感作物,水稻耐盐性是由多个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具有复杂的遗传过程。因此,挖掘水稻耐盐主效QTL并克隆耐盐关键基因对推动耐盐水稻育种具有重要作用。前人主要针对水稻苗期耐盐性基因挖掘开展
学位
低温制约我国东北地区作物生产和产量。作为喜温作物,大豆对低温胁迫十分敏感。环状RNA是最近发现的一类新型非编码RNA,且已被证明参与植物非生物胁迫响应机制。目前发现的环状RNA功能中,mi RNA海绵功能备受瞩目。Mi RNA是内源的(21-24 nts)单链非编码RNA,可裂解靶基因使其沉默。Mi RNA海绵是环状RNA上存在mi RNA的互补位点,待环状RNA与mi RNA结合,便可抑制mi
学位
大豆是全球范围内食用蛋白和食用油脂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是动物饲料蛋白的重要来源。随着我国人民日常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大豆的需求正在逐年增加。正因如此,选育高产优质大豆品种一直都是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大豆的产量、品质及形态等性状多属于数量性状,不但受微效多基因控制,还受环境影响。大豆生长过程中,氮素的缺乏会严重影响大豆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目前关于氮素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已经有
学位
大豆是在我国广泛种植,且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大豆消费持续增加,实现大豆优质、稳产和高产,已成为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增加种植密度是提高大豆产量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发生倒伏的风险也随之增大。倒伏不仅会造成大豆减产,降低大豆品质,还会增加机械收获的难度,进一步增加了产量损失。大豆植株的力学特性是最重要的抗倒伏性状,而大豆
学位
东北黑土区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核心是采取综合措施来提升农作物的光热资源利用效应,作物群体对光热资源的利用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光热资源利用效应的高低决定着农业系统的生产潜力。而水肥是影响作物生长的主要因子,适宜的水肥调控能够影响作物的生长状态,改变作物的冠层结构,进而影响作物的光热资源利用效应,因此合理的水肥管理至关重要。黑龙江作为我国农业大省,由于其特殊的气候和土壤
学位
茶树是以幼嫩叶芽为主要收获目标的多年生经济作物。氨基酸是植物体内氮素长距离转运的最主要形式。茶叶中的氨基酸,特别是茶氨酸,也是茶叶滋味和健康功效的重要成分。茶树喜铵态氮,吸收的铵态氮主要在根部同化为氨基酸。这些氨基酸长距离运输到芽叶满足茶树幼嫩叶芽的快速生长对氮素的大量需求。因此,茶树中氨基酸的长距离运输是影响茶叶品质和茶树氮素利用的重要过程。但是,目前茶树中氨基酸长距离运输的分子机制还不清楚。植
学位
田间试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徽省蒙城县农业科技示范田连续3年(2016年至2018年)进行。研究的重点是作物秸秆还田对土壤结构的影响以及对土壤水动力性能和玉米生产力的影响。由小麦(W)、玉米(M)秸秆还田和施肥(F)组成6个处理,分别为 T1=W1M1F1、T2=W1M0F1、T3=W0M1F1、T4=W0M0F1、T5=W1M1F0 和 T6=W0M0F0。1.结果表明,留茬处理对土壤水动力性能(
学位
干旱是制约我国玉米生产最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选育并推广玉米耐旱品种,提高玉米大田耐旱能力相比于改善生态条件、建设水利工程等措施对干旱条件下维持玉米生产的高产稳产更为经济有效。玉米育种工作者普遍认为,有众多耐旱基因定位于在当今主要玉米栽培品种及其亲本自交系的基因组中,发掘并利用这些耐旱基因对玉米耐旱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昌7-2(C7-2)是我国玉米育种工作中广泛使用的骨干自交系,具有配合力高,抗逆性强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