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次研究分三部分分析总结泰安地区近十年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危险因素及生化标志物,探讨AD发病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外周血生化特征,以利于对AD有进一步的认识,提高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误诊、漏诊率,以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方法:本文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三部分进行分析:一、回顾性分析泰安市中心医院诊断为AD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情况。二、将该院收治并确诊的232例AD患者作为病例组,随机选取同期在该院因胸痛住院的并排除A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采集相关的病史资料,分析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既往疾病史、心血管病家族史、发病诱因等与AD的发病的关系;在病例组中对部分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三、选取其中46例完善了相关生化检查病例作为研究组(主动脉夹层组),另选取同期因高血压病住院患者46例作为对照(高血压组),采集入院后首次检验血小板、血沉、尿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定量、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肌酐、肌钙蛋白I、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资料,比较两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性并分析与AD的关系。结果:一、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232例患者中,男171例,女61例,年龄(58.21±12.24)岁,分为A型91例,B型141。在全年发病时间看,发病率最高为1、2、11、12月份,在这4个月之中,A型与B型发病例数分别占总例数的51.65%和53.90%。在胸痛、晕厥、胸闷、心悸及神志模糊等症状发生率上,A型明显高于B型(P<0.05),而B型AD患者主要症状为后背、腹部疼痛,与A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急性疼痛总发生率上两者无差异(P=0.537)。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低血压或休克、双侧肢体血压不对称、主动脉瓣区舒张期杂音、心包积液、心包填塞、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马凡综合征的发生率高于B型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确诊时间组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996)。A型患者的住院死亡率高于B型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二、主动脉夹层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与B型主动脉夹层相比,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具有马凡综合征、冠心病病史、高尿酸血症及高脂血症(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胆固醇任何一项增高者)病史较高,而B型AD在既往高血压病史上显著高于A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在吸烟史、高血压病史、高尿酸血症者、冠心病病史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校正其他因素的情况下,A型患者死亡的风险是B型的3.27倍(P<0.001);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是无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发生死亡风险的1.48倍(P=0.014);有低血压休克的患者是无低血压休克的患者发生死亡风险的2.27倍(P<0.001)。三、主动脉夹层患者外周血部分生化标志物研究: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血尿酸、hsCRP、、D-二聚体、脂蛋白a、HCY、血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A型与B型相比各生化标志物均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血尿酸、hsCRP是主动脉夹层的危险因素。结论:一、AD好发年龄为50~70岁,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好发季节为冬春季;疼痛是AD最主要的首发症状,可伴有心包积液、四肢血压异常、晕厥及意识障碍等症状和体征;临床症状结合相关影像学检查如CT,MRI,UCG等,可显著提高诊断率,快速正确的诊断和积极有效的内科治疗可一减少患者的病死率,给外科及介入手术赢得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二、主动脉夹层的发病危险因素有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高尿酸血症,并且有高血压病史、A型主动脉夹层、发病后出现低血压或休克是导致主动脉夹层死亡独立危险因素。三、与主动脉夹层密切相关的外周血生化标志物为HCY、血尿酸、hsC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