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我国农村对当地土地资源的潜力认识不够,同时缺乏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作为理论支撑,农村土地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忽略了土地自身对于不同类型的适应性的特点,为土地的永续发展留下了后患之忧。以生态优先为提前,开展农村土地适宜性评价工作,科学地对土地潜力进行评价,了解区域内土地资源的分布特点,有助于协调区域土地保护与土地开发之间的关系和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发展。本文针对村域范围建立土地适应性评价体系,为农村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因此,本文选题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潜在的社会应用价值和实践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选取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村落——崇木凼村为例。分别从农村的生产、生活以及生态三方面建立耕地、建设用地以及生态适宜性评价综合对崇木凼村的土地进行评价。由于崇木凼村的村域面积较小且用地类型相对集中,运用GIS矢量转栅格的方法将土地按0.5m×0.5m的精度划分成土地评价单元。根据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因地制宜地选取关键性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子和经济社会因子,分别建立耕地、建设用地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德尔菲法确定各评价指标体系中各评价因子的权重。运用GIS作为技术支撑,对影响评价目标实现的各单因子进行分析,再采用因子加权求和的方法进行多因子综合分析,分别构建崇木凼的耕地适宜性评价模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以及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模型,开展崇木凼村土地适宜性研究。最后,综合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根据各评价模型的结果确定每一评价单元的土地适宜性,用于指导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作为崇木凼村未来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划分土地利用各功能分区的依据,同时为实现土地永续利用和发挥土地利用最佳综合效益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