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明确提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的转移,逐步减少农民数量,使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增加,实现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发展的良性互动。本文以土地承载力理论、资源稀缺理论以及空间劳动力承载力理论为指导,以成都市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容量为研究对象,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容量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提出了种植业组成要素的标准劳动力容量,建立了种植业劳动力测算数学模型,为农村种植业劳动力合理配置和剩余劳动力安置提供理论基础和借鉴依据,并根据结论提出了促进农村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合理配置的对策与建议。研究表明:(1)耕地是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其中成都市耕地主要以种植水稻、小麦、油菜、蔬菜为主,在2009年该四类作物的播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72%。通过实地调查2009年成都市水稻、小麦、油菜的每公顷年用工量为104.61天、86.06天、141.61天;通过查阅《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资料对各个品种的蔬菜的每公顷用工量求和平均后得到蔬菜的每公顷年用工量为520.07天。(2)本文以工日计算法为依据,设计出成都市耕地各种植物劳动力容量测算模型。通过计算得出,2004-2009年成都市各类种植物单位面积劳动力容量年距平均增减量(Δmi)为:水稻-0.06人/公顷.年,小麦-0.02人/公顷.年,油菜-0.05人/公顷.年;各类种植物的平均每年单位面积劳动力容量(m1)为:水稻0.58人/公顷.年,小麦0.45人/公顷.年,油菜0.62人/公顷.年;各类种植物的单位面积劳动力容量测算模型(Mi)为:M水稻二=0.58+(±0.06·t)(人/公顷.年),M小麦=0.45+(±0.02·t)(人/公顷.年);M油菜=0.62+(±0.05·t)(人/公顷.年),t为测算年与基期年的时间间隔(年),基期年以前单位面积劳动力容量年距平均增减量取正值,基期年以后单位面积劳动力容量年距平均增减量取负值。从测算结果来看,2004-2009年成都市三类种植业的平均误差值均在5%以内,说明测算模型具有一定的实用性。(3)本文以耕地各种植物劳动力容量测算模型为基础,设计出耕地劳动力容量测算模型为:L=∑Mi×Si(L表示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容量;Si表示某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用模型对成都市2004-2009年6年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容量的测算结果分别为83.98万人、83.74万人、73.32万人、70.52万人、68.85万人,68.21万人。模型测算结果与实际值的误差率均低于6%,可见模型是可行的,并对成都市2010年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容量进行预测,其结果为66.18万人。同时,测算值随年度的增加呈减少的趋势,但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容量与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值略有增加。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容量约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40%,可见耕地种植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很少的,有60%的农业从业人员可以从事林业、牧业、渔业等大农业。(4)从土地利用结构和机械化水平两方面对成都市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容量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在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得出,耕地内部种植结构的变化以及耕地面积的多少对耕地种植业劳动力容量有直接影响;在机械化水平对耕地种植业劳动力的影响分析中,机械化操作对农业劳动力有很强的替代性,成都市2004-2009年仅机械化水平一项,每年可节约劳动力48425人、49089人、53737人、54636人、63301人、6783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