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小说汗牛充栋,浩如烟海,小说中有关植物描写的段落比较散乱。在此仅以清代具有植物描写特色的小说《红楼梦》、《聊斋志异》、《镜花缘》进行分析。这三部作品,一部代表了世情小说最高峰,一部被誉为文言志怪小说的璀璨明珠,另一部则是炫才逞学、惊才绝艳、借草木精魂以描摹人事的理想之作。三部作品代表了三个维度,人间、天上、异空间。在这三个不同的维度中各部作品的植物并非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映射、穿插甚至虚化或者实化。我们可以根据所描写植物对象的不同,将《红楼梦》、《聊斋志异》、《镜花缘》、《罂粟花》小说中所提到的比较重要的植物进行分类,大致分为“实体植物”和“虚拟植物”两类。实体植物指生长在人间的实体植物,作用甚广,或用于观赏怡情,或采其叶茎花果辅以肴馔,或雕镂琢磨以成佩饰、器材,或淘澄汁液、提炼香氛以做胭脂粉露、熏香或药膏,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此外还有有关民生的经济作物,民以食为天,百姓食和豪门贵胄的府第之食又有区别。我会对前代豪门府第餐桌上的“蔬粮食、”类和《红楼梦》中所描写的清朝皇族贵胄餐桌上的“蔬粮”做一下对比,以此寻找凸显贾府豪奢的证据。虚拟植物又可细分为“妖化植物”和“仙化植物”,前者如《聊斋志异》中出现的各类花妖精魅,葛巾、香玉、黄英等;后者如林黛玉的前身“绛珠仙草”,《镜花缘》中各种司花仙子的本体等,她们不同于被异化的“妖类”,而是脱去凡尘,往来仙界的植物之神;此外“仙化植物”还包括宗教类植物,如沙罗树、菩提、贝叶棕等。菩提等在本土不常见,一般栽植于印度,本文所指的是带有“佛教遗文”的贝叶植物。因其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所以本文将其归入“虚拟植物”类。此外,秉承传统文学“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虚拟植物还更多成为一种代指人命运、性格、形象的意象符号,折射出不同的审美意蕴。本文另一个研究重点是研究植物色彩与书中人物形象及性格的对应关系。论据有二,其一是“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自古就有将植物来比人的惯例。但比兴也有讲究,植物的姿态、形容、风仪、包括色调冷暖都要符合人物性格和形象特点;其二,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学说”、哈迈特博士所提出的“性格密码”中对红黄蓝绿的区分与乐嘉的“FPA性格色彩”论。以上四种都将色彩作为一个综合独立的存在来应用于性格解释,色彩来源方向不明。本文的创新点是将植物色彩对应人物性格形象,为人物命运起伏寻找支撑点。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衣食住行总是离不开植物。大千世界植物色彩万紫千红,就如千人性格各异。但植物色彩有一个小限制,即一般以“花色”或“植物主色”作为其代表色彩。在现今以及以往的学术界中,对于《红楼梦》、《聊斋志异》的研究可谓多如牛毛,大多将焦点瞄准在书的考证、人物赏析等方面,也有对园林植物、穿住饮食等方面的探究,因为这两部书在清代小说中可谓明珠璀璨,异峰拔起,受到众多研究者的青睐。但单从植物研究来看,很少有人对清代小说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和概览。本文的研究任务即是对这一时代小说中的植物描写作一下梳理,对较为典型性的植物类描写小说如《红楼梦》、《聊斋志异》,包括清末较为有名的《镜花缘》等,对其中所描写到的植物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用文本分析法,结合各种典籍资料对植物性状等的记载,综合探究植物在清代所具有的文化意义和实际应用情况等。其中对实体植物描写的分析可关联到清朝的生活习俗、植物用途乃至审美和生命感观的文化意义上来,对于其中出现的大量虚拟植物,我们可以看出该植物在各个时代在文化符号、宗教信仰上等所具有的意义的转变。同时整体以植物的主要代表性色彩进行人物形象的关联,进一步探究人物与性格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