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一个亟待关注的课程研究领域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moji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与人类社会共生共在,课程与教育共生共在。课程肩负着育人的重要使命,我们谁也无力承担课程失败的结果,我们谁也无力对一代人的命运负责。那么,在新课程已经启动的背景下,如何为课程的运行保驾护航?如何彰显素质教育的人文理念?如何促进学习者的全面、和谐发展?笔者认为,我国迫切需要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 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首先,我国现有监控机构的关注点聚焦在课程实施领域,无法关涉对课程运作(课程决策、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的整体监控。其次,新课程自实施以来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我国缺乏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监控机制。第三,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确立,应使政府在赋予学校课程开发权力的同时,建立课程监控机制予以保障。第四,政府对基础教育的监测轨迹,从注重督导、评估、评价逐步过渡到对义务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其趋势是建立课程监控机制,运行对课程的监控。第五,国外一些国家已经构建了相对完善的课程监控机制,故我们应借鉴国际经验,顺应国际趋势。综上所述,我们应开拓国际视野,立足本土行动,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 承上所述,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我们需要借鉴国际经验。审视国外相关作为,我们发现国外的课程监控机制主要有三种类型:中央行政监控型、地方分权监控型、中央地方并重型。其中,课程监控机制呈现“中央行政监控”特色的国家主要有:法国、韩国、新西兰、马来西亚;课程监控机制呈现“地方分权监控”特色的国家主要有:美国、德国、印度、澳大利亚;课程监控机制呈现“中央地方并行监控”特色的国家主要有:英国、日本、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 在我国完善基础教育监控机制的历史沿革中,通过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各项政策、法律、文件及领导讲话,我们不难发现,从教育督导制度的恢复重建到其制度的逐步完善,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到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从2002年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项目”的启动到2007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的成立,从对义务教育实施情况的外部监控到对基础教育质量的内部监控,这无不彰显出政府从关注教育到关注课程的转变轨迹,无不凸显我国构建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的趋势。 在基础教育课程监控机制的构建方面,笔者试图从理论、政策、技术三个维度加以论述。第一,在理论构建维度,我们应该强化研究意识、明确课程监控机制的功能、明晰课程监控的内在机制、明确课程监控机制的运行指向。第二,在政策构建维度,政府应阐释监控政策的意义、健全课程监控制度、完善课程监控机构。第三,在技术构建维度,笔者试图从监控程序和监控方式这两个层面来尝试性地进行技术构建。监控程序为命题—取样—检测—反馈—问责,监控方式主要有课程督导、课程评价、课程反馈。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具有促进组织损伤修复及毛细血管新生等生物学功能。最近有研究显示bFGF在心肌细胞保护、心肌损伤修
在我国,政府、市场和社会是三个重要的部分。纵观我国发展改革的历程,源于1978年的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也在稳步进行中,唯独社会事业的改革相对滞后。北京奥运会,刚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人才竞争的加剧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进行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中等职业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行各业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一定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