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范式的不断变革和超越不仅构成了学科理论发展的背景性支撑,而且也是方法论形成与发展的综合性的重要标志。在比较教育学的发展历史上,实证主义传统与反实证主义传统的彼此争鸣,此消彼长,构成了学科发展的主线。从学科诞生伊始,创始人朱利安提出把比较教育建立成一种近乎实证科学的理想,到20世纪50、60年代的贝雷迪、安德森、诺亚、埃克斯坦、霍尔姆斯等人对实证分析范式的诠释、发展和修正,再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诠释学、现象学、批判理论、后现代主义对其的质疑与批判,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有重要的地位。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实证社会学、结构功能主义、发展理论与现代化理论、经验主义的方法论以及实验教育学等因素促成了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诞生,其后经历了倡导、诠释、发展和修正等几个阶段。在倡导阶段以朱利安为代表,表现出建立“近乎实证主义的比较教育学”的美好愿望,设计了教育比较表,提出了完善比较教育组成部分的构想,从而树立了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信念;在诠释阶段以贝雷迪为代表,突出了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系统性和逻辑性的特征,首次将比较研究与假说验证联系在一起,首次将归纳法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形成了具体研究程序即比较研究四阶段法,进入了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实质研究阶段;在发展阶段以诺亚和埃克斯坦为代表,强调了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数量化和科学化特征,将科学研究程序引入了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提出了一套验证假说的程序和方法即假设验证法,开创了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数量化研究的先河;在修正阶段以霍尔姆斯为代表,强调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实用性和预测性特征,重视比较的初始条件研究,用假设演绎法取代了归纳法,提出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研究程序即问题解决法,从而使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发生了转向,向相对主义研究范式方向发展。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下整体性特征:(1)强调客观性假设;(2)倡导经验性感知;(3)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4)主张方法一元论。正是基于这些特征,在比较教育研究中,实证分析范式比人文思辨范式更具有客观性、操作性、验证性和预测性等优势。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优势,有力地推动了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但它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第一,研究导向上对纯科学性的追求,影响着人们对比较教育学的认识;第二,分析视角上对普世视角的追求,不利于本族文化与异族文化的深入比较;第三,研究内容上对政治、社会和经济效果的过多关注,忽视了对教育自身发展的研究;第四,研究方法上对自然科学方法的推崇,阻碍了比较教育的深入发展。对这些局限性的合理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准确地理解实证分析范式,更恰当地运用实证分析范式。从历史的角度上看,人们对实证分析范式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运用经历了从盲目接受到有批判的选择的认识过程。但实证分析范式的运用,对比较教育科学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比较教育学科发展方面,实证分析范式的引入,打破了单一学科框架,扩大了学科研究领域,实现了学科范式的转型,促进了学科的科学化的发展。在方法论方面,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渗透了科学观念,确立了科学规范,强化了学术制度,创新了研究方法,使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当下,实证分析范式仍存在着一定的合理性。它既符合比较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又可实现比较教育研究所指向的目的与具体的研究任务,因此,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建构强调的是重建而非摒弃、是修正而非否定、是融合而非主导。在其未来发展定位上,一是要树立“非中心化”的认识观,提升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地位;二是要认清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局限,强化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的优势;三是要超越比较教育实证分析范式与人文思辨范式论争,构建多元化的比较教育研究范式,以促进比较教育研究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