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说素质教育,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次作出了重要批示,进一步明确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基本理念[1]。对于大学生来说,思想政治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发展进程,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教育成效成为高校教育与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高校特别关注活跃于校园的各类学生团体,尤其重视学生会、党团组织等正式群体的教育管理,对非正式群体的管理则相对薄弱。非正式群体是指自发形成的,成员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并且带有明显的情感色彩,即以个人的喜爱、好感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群体。这个概念最初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梅奥提出的。20世纪20年代起,梅奥等人经过长达8年的霍桑实验发现,除了正式组织外,在企业中实际上还存在着各种形式的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不仅存在于企业中,社会上的任何群体都有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高校作为社会中的一部分也不例外,如老乡会、读书会、发明创造小组等。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的、松散的、无固定组织系统和严格组织形态的群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素质、道德水平、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影响日益重要。因此,高校管理者在重视正式群体的教育引导之外,应正确看待非正式群体的教育影响,加强对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管理,通过合理的引导与调控,促使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转化,发挥非正式群体的正向教育功能。本研究以河北省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方法;第二部分分析非正式群体的相关理论,主要是相关概念的界定、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类型、特点及影响;第三部分是调查问卷的设计、实际操作及结果分析;第四部分根据问卷结果,分析河北省高校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探讨了利用大学生非正式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采取的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