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施用微肥对黑青稞生长发育及其光合特性有重要作用,适量的施用微肥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的光合性能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Zn元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之一,是许多生命物质的组成成分。为了解决西藏隆子地区黑青稞种植产业效率低下,栽培模式落后,肥料利用效率低,产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选用当地黑青稞品种,试验设置六种施肥模式,分别为不施用锌肥模式(Zn0),施用锌肥量为7.5 k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施用微肥对黑青稞生长发育及其光合特性有重要作用,适量的施用微肥能够有效地提高作物的光合性能从而提高作物的产量。Zn元素是作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元素之一,是许多生命物质的组成成分。为了解决西藏隆子地区黑青稞种植产业效率低下,栽培模式落后,肥料利用效率低,产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采取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选用当地黑青稞品种,试验设置六种施肥模式,分别为不施用锌肥模式(Zn0),施用锌肥量为7.5 kg·hm~(-2)(Zn1),15 kg·hm~(-2)(Zn2),22.5 kg·hm~(-2)(Zn
其他文献
粒长、粒宽和粒厚等粒形性状是水稻的重要性状,与产量和品质均有密切关系。水稻籽粒形状直接决定粒重,进而影响水稻产量;同时,水稻粒形也是决定稻米外观品质和商用品质的重要因素。此外,选育粒形适合机械分离加工品种也是当今水稻机械化发展的趋势。近年来,已定位和克隆了GW2、GS3、qGL3、GS5、GW8等多个粒形基因,为水稻粒形性状的改良奠定了良好基础。然而,这些粒形基因是在不同背景材料中发现的,对粒形和
粮食安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水资源,西藏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且农业用水量大。关于西藏高海拔地区作物灌溉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在高产增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西藏农业发展水平、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目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西藏主要农作物—春青稞,开展春青稞需耗水规律的研究,将对规范西藏灌溉模式,转变灌水思想、增强节水意识、提高农业用水率等起到推动作用。鉴于此,本文于2018~2019年在西藏林芝地区通过大田试
本研究针对西藏隆子县土壤盐碱性偏重,青稞磷肥利用率偏低致使产量不高问题,采用随机区组设置了7个施磷梯度,分别为0kg/hm~2(CK)、55.5kg/hm~2(P1)、75kg/hm~2(P2)、94.5kg/hm~2(P3)、114kg/hm~2(P4)、133.5kg/hm~2(P5)、153kg/hm~2(P6),以研究不同磷肥施用量对黑青稞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光合特性、灌浆特性、土壤养分含量
遗传背景狭窄是我国甘蓝型油菜育种的主要限制因素,利用远缘杂交技术人工合成新型甘蓝型油菜是我国油菜种质创新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基于课题组以西藏芥菜型油菜地方品种与甘蓝型油菜藏油5号种间有性杂交、多代自交和定向选育创制的新型甘蓝型油菜。选取代表性的55份西藏新型甘蓝型油菜进行大田直播实验,开展表型多样性及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评价新型甘蓝型油菜的表型特征、多样性水平及杂种优势利用潜力以期丰富西藏甘蓝型油菜遗
青稞种质资源是青稞育种和遗传改良的物质基础,倒伏是影响青稞生产的主要因素,不仅严重的制约着青稞产量,而且还降低了品质,因此筛选出优异的青稞抗倒伏品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茎秆抗折力作为抗倒伏的主要评价指标,对青稞核心种质进行抗倒性评价。基于青稞茎秆基部第2节间抗折力大小,初步筛选抗倒伏性好的材料,并且对根据抗折力极端差异的材料进行茎秆内部结构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367份青稞种质资源基部第
目前,硅基集成电路由于材料自身的局限性,限制了其在高温场合的应用。随着第三代SiC半导体材料和器件的深入研究,SiC基集成电路以其优良的高温性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油井钻探、航空航天、电动汽车、地热能等领域,高温Boost功率变换器的需求越来越大。在-50℃~500℃宽温度范围内,为了满足Boost电路系统耐温性能,本文讨论了 SiC基电阻、BJT等元器件的电学特性,重点开展SiC BJT B
为了开发新型农用抗生素,本研究以6种植物病原真菌(小麦纹枯病菌、番茄早疫病菌、小麦根腐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及小麦赤霉病菌)作为靶标菌,采用平板对峙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对西藏林芝地区所产的11种药用真菌子实体抑菌作用进行了筛选,其中硫磺菌子实体粗提取物对小麦赤霉病菌、马铃薯干腐病菌具有较理想的抑菌效果,并确定了以甜菜碱为代表的生物碱类成分为其活性物质基础,以市售农药多菌灵和百菌清作为对照
在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阵列会生成大量数据,这些数据中包含该光伏阵列的运行状态信息,为了能够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数据,设计并实现一个光伏阵列监测可视化系统对这些数据进行展示。使用该可视化系统,一方面有利于光伏电站运维人员对光伏阵列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另一方面,便于系统管理员对工作人员进行管理。通过应用光伏阵列监测可视化系统,可以降低人工成本,减少工作人员管理中的漏洞,保证光伏系统的稳定运行。本文的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