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叶牵牛杀虫活性成分追踪及应用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eenie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植物中寻找天然活性物质,直接加工成农药来控制有害生物的为害或作为先导化合物仿生合成新型农药,是目前植物源农药研究的热点。 采用石油醚、正己烷、水等6种不同极性溶剂对圆叶牵牛等15种植物材料进行提取,以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 L为受试对象,对各植物材料提取物的杀虫活性进行筛选,结果发现,圆叶牵牛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是一种新颖的杀虫植物材料。 对圆叶牵牛不同部位的杀虫活性进行了测定,测得种子为圆叶牵牛的最大活性部位;牵牛子用甲醇、石油醚、水等6种溶剂进行提取,将6种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进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牵牛子的甲醇提取物的活性最高:在非选择性条件下,牵牛子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48h的AFC50为34.60g/l;对小菜蛾3龄幼虫具有较高的触杀作用,浓度为0.1gDW/ml时浸渍法测得72h的校正死亡率为100.00%,点滴法测得72h的LD50为0.01528mg/头;浓度为0.05gDW/ml时,测得牵牛子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3龄幼虫24h和48h的生长发育抑制率分别为101.55%和31.16%,化蛹率仅为8.00%,6天后残存下来的幼虫在对照化蛹完毕后仍未化蛹,延缓了小菜蛾幼虫的生长发育,24h生长发育抑制LC50=38.4117g/l;用0.1gDW/ml牵牛子的甲醇提取物处理小菜蛾卵,5天后其未孵化率分别为81.78%;试验用0.05gDW/ml牵牛子各提取物对小菜蛾进行了产卵忌避试验,甲醇提取物对小菜蛾成虫产卵忌避率为44.06%。 采用活性追踪和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对牵牛子甲醇中的活性成分进行研究,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连续萃取,追踪得正丁醇萃取物的活性最大,72h对小菜蛾3龄幼虫的触杀LD50为0.01740mg/头,AFC50为1.7473g/l,对正丁醇萃取物进行TLC分离和柱层析分离并对各馏分进行生物活性追踪,馏分EPN1和EPN3活性最强,对EPN1进一步通过LC—MS检测,未发现有文献报道的麦角醇(Lysergol)、裸麦角碱(Chanoclavine)、田麦角碱(Agroclarine)等生物碱类有效成分,通过质谱分析得其一成分分子量为308,碎片离子峰分析得知此物质为刚性结构,经化学成分检测和质谱分析推测馏分中有效成分含有牵牛子苷。 本研究论文对牵牛子提取工艺进行了正交优化,获得了最佳提取工艺;对牵牛子浸膏制剂进行了剂型调配,并对30%牵牛子浸膏水剂进行了温室盆栽防治小菜蛾试验和田间防治蚜虫的试验。制剂对小菜蛾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拒食效果,300倍、500倍处理组的叶片受害率分别是9.80%和13.26%,对照500倍1%印楝素乳油为6.73%;制剂14天后对蚜虫的田间防效也在70%左右。
其他文献
以陇棉1号、敦棉9916和敦棉V3三个在田间有抗虫性差异的棉花品种为材料,以田间烟粉虱连续刺吸胁迫为试验方法,研究了烟粉虱刺吸胁迫条件下3个棉花品种的生理生化变化。测定了
本文以除虫脲、百菌清和敌草隆为研究对象,通过TOP-RICE模型和物种敏感性分布法和室内微宇宙试验,评价了三种农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生态风险。首先,通过TOP-RICE模型预测地表水中可能的暴露浓度,进行初级风险评估;其次,通过研究三种药对浮游动物单一物种的急性毒性,在室内单物种急性毒性试验的基础上,构建了13种淡水生物对除虫脲、百菌清和敌草隆的物种敏感性分布曲线,计算农药对淡水生物的5%危害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