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湿喷混凝土技术相比干喷或潮喷具有低粉尘、低回弹等优点,但由于湿喷物料属于稠密颗粒流,存在管输阻力大和管道堵塞等泵送难题。在井下复杂狭小的巷道空间内,矿用湿喷技术对喷浆物料的泵送及喷射性能、粉尘控制要求更为严格。本文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数值模拟等方法,开展了矿用湿喷混凝土管道输送阻力及抑尘技术研究。首先分析了矿用湿喷混凝土对物料成份及工作性能的特殊要求。利用粒子追踪技术,分析了输送管道中混凝土物料的运动规律,结合力学分析,探讨了润滑层的形成规律及管道输送减阻机理,明确了管壁润滑层的形成对减少管道输送阻力的重要性。从湿式搅拌的源头抑尘技术分析了湿喷工艺中喷射粉尘减少的原因,从优化管尾补风结构提出二次捕获喷射粉尘的概念。建立了矿用湿喷混凝土管道输送及喷射试验平台。分别对泵送前、泵送后(喷射前)、喷射后的湿喷物料进行流变、坍落度、含气量等性能测试,分析了不同物料成份及湿喷行为对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及工作性能的影响规律。湿喷物料成份对新拌混凝土性能的影响主要由“滚珠效应”及“自由浆体效应”产生。湿喷行为对掺入引气剂的混凝土影响最显著,影响显著性范围最广的是屈服剪切应力。屈服剪切应力与混凝土可泵性及可喷性能关系最为密切,塑性黏度相关性较差。采用屈服剪切应力及塑性黏度系数预测的可泵区间呈多边形,流变参数越低,可泵性的概率越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获得了新拌混凝土可泵性及可喷性的定量预测模型。以无患子皂粉为主要发泡材料,辅以增泡剂、稳泡剂和开关剂,研制了湿喷混凝土减阻型开关引气剂。发泡组份A:1.5%无患子皂粉、0.5%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和0.3%聚丙烯酰胺:消泡组份B:0.5%十二烷基硫酸钠和0.7%硅油。开关引气剂在湿喷中的应用不仅保证了混凝土的可喷性,而且提高了混凝土的流动性,降低了管道输送阻力。基于混凝土双柱塞泵的工作原理,分析了泵送初期及中期管道堵塞的原因。提出了预先泵送水泥浆体的计算方法,预先泵送水泥浆体由润滑管壁及缓冲大颗粒的惯性集聚两部分浆体组成。通过模拟分析及试验验证,确定了补风口距离喷嘴为10m时为最优补风距离,实现了因搅拌不均导致干性粉尘的二次捕获。最后进行了现场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