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合金元素镁的氧化物冶金作用机理研究

来源 :华北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DSFDSA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线能量焊接的出现极大的提高了船舶制造效率,但大线能量焊接条件下,焊接热影响区组织严重粗化导致钢的力学性能断崖下降,为解决焊接热影响区组织粗化这一问题,本论文针对工业生产的含Mg船板钢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首先针对焊接线能量对船板钢HAZ冲击韧性的影响开展了包括冲击试验、断口分析和金相组织分析等一系列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20℃下,16mm和40mm厚的钢板在大线能量焊接后HAZ冲击功均超过160J,而25mm的冲击功为57.5J,但三者均达到了国标要求;16mm和40mm厚的钢板热影响区断口为典型的韧性断裂,25mm厚的钢板为准解理断裂;在金相组织方面,三种钢板热影响区均诱发了大量的晶内针状铁素体,使组织细化,甚至优于母材组织;25mm厚钢板热影响区冲击韧性相对较低的原因一方面是所承受热负荷较大,另一方面则是其母板原始组织相对粗大。其次为探明连铸坯中IGF的诱发机制,进行了冷却速率、钢中夹杂物尺寸及分布等因素对铸态组织中IGF诱发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试验钢种而言,夹杂物的尺寸和分布是该类钢种铸态组织的决定性因素,而冷却速率对其影响不大;与钢板焊接热影响区中能够诱发IGF的夹杂物尺寸多为3μm以下相比,在铸坯中能够诱发IGF的夹杂物多为5~15μm。最后对比研究了温度对含Mg船板钢铸态和轧态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铸态组织中针状铁素体的温度转变区间在730℃-760℃之间,730℃诱发情况最佳;本实验钢由于采用镁处理,无论铸态还是轧态组织随着温度的升高奥氏体晶粒并未呈一直长大的趋势。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布鲁氏杆菌病(布病)血清学检测在布鲁杆菌病急、慢性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来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总医院就诊的514名布鲁杆菌病患者与327名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分别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ose bengal plate agglutination test,RBPT)、荧光偏振检测方法(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assay,FPA)、试管凝集试验(seru
在连铸过程中采用保护浇注技术,可以洁净钢液,提高铸坯质量,减少水口堵塞及结晶器表面结壳现象。钢流保护浇注技术的核心就是避免或减小钢流与空气的接触。目前,在钢包和中间
针对现代发动机向高速、重载、无污染方向发展的需求,研究开发出了一种新型高承载能力的、无铅的铝合金轴瓦材料。通过正交试验,分析了添加元素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确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