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糖尿病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是当今社会的高发病,骨质疏松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随着全球及我国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糖尿病病程延长、年龄增加,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diabetic osteoporosis, DOP)的人群越来越多,其己成为骨折的重要病因。老年人年龄不断增加性激素水平下降,更加重骨质疏松的程度,骨折几率大大增加,致残致死率随之增加,导致家庭及社会护理及经济负担加重。故本病的早期诊断以及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也称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Ⅱ型,senile osteoporosis, SOP)的鉴别诊断对于诊断、治疗及早期预防有重大意义。骨质疏松症的发病机制复杂,不同类型的骨质疏松症临床表现相似,尤其是70岁以上老年糖尿病患者,更难区分糖尿病所致继发性骨质疏松症,还是激素水平下降及增龄导致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不同的骨质疏松病因,治疗的重点也有所差异。双能X线骨密度测量(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measurements, DXA)虽然是目前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金标准,但其检查结果存在滞后性,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表现在DXA中常不明显被发现,且骨质疏松症发病隐匿,多无明显症状,往往使患者及医生忽略此病。若能寻找出早期鉴别诊断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的指标,就能大大减少骨质疏松所导致的骨折发生风险,有助于临床早期防治及干预,体现中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疗原则。本病属祖国医学的“消渴骨痹”、“消渴骨痿”范畴。古籍中无针对此病的专门论著及论述,现代中医家多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进行中医辨证论治,但也无统一规范的中医辨证分型,辨证思路不统一,无临床中医证型的大样本研究,暂无循证医学研究根据,难以指导中医临床操作。目的:运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通过分析70岁以上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抽血生化指标、骨代谢诊断指标及双能X线骨密度检查的差异,初步寻找出早期鉴别诊断两者的敏感指标,以应用于临床,并探讨糖尿病对骨质疏松的影响,为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预防提供依据;同时通过收集两组患者的中医症候信息,探讨其中医症候特征及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为该病的中医临床辨证分型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本研究分两部分进行:骨代谢诊断指标研究部分和中医证型研究部分。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通过对文献充分调研后,根据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特点和研究内容所需设计出信息采集表,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在2012年1月~2013年3月至广东省中医医院门诊或住院就诊的患者中,筛选出合适的病人,完善相关检查,填写骨质疏松信息采集表,建立两组病人的检查结果和中医症候信息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过对入选的123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已行生化指标、骨代谢诊断指标及DXA检查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组患者24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患者35例;中医证型研究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组患者62例,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患者61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诊断指标研究部分:<80岁的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及N端骨钙素(N-MID、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80~岁的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血钙及腰部骨密度值(BMD)、T值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血磷、性激素、Ⅰ型胶原羧基端延长肽(PINP)等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中医证型研究部分: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中医证型依所占比从高到低为①气阴两虚血瘀证、②气虚血瘀痰阻证;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组中医证型依所占比从高到低为①脾肾气虚血瘀证、②脾虚证、③肾虚血瘀痰阻证。两组患者出现频次较多的共有症状有:性功能下降、神疲乏力、肌肉松软、痛有定处、驼背、膝胫酸软;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患者较突出的症状有口干、多饮、肢体麻木。结论:诊断指标研究中,<80岁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患者的N-MID与CTX较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患者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代谢较活跃,可作为80岁以下患者两种类型骨质疏松症的鉴别指标,为临床诊治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中医证型为①气阴两虚血瘀证、②气虚血瘀痰阻证,以气阴两虚血瘀证所占病例数最多,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及肝肾阴虚夹瘀;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组中医证型为①脾肾气虚血瘀证、②脾虚证、③肾虚血瘀痰阻证,以脾肾气虚血瘀证所占病例数最多。两组患者症状表现上均有性功能下降、神疲乏力、肌肉松软、痛有定处、驼背、膝胫酸软等,体现两组共存有肾虚证;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组患者较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组患者有区别的突出症状是口干、多饮、肢体麻木,体现了阴虚血瘀证表现。提示在治疗上两组均重点补肾活血壮骨,但老年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除了补肾活血壮骨外,尤其注意补益肝肾之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