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建立汞中毒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为临床相关治疗手段的验证和筛选提供稳定、科学的验证平台。方法:一、腹部皮下注射不同浓度氯化汞溶液制备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筛选出最佳造模剂量及时间。1、动物分组:SPF级雄性Brown-Norway rats(BN大鼠),总共24只,将其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四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氯化汞给药0.5mg/kg组,1mg/kg组,2mg/kg组;2、模型制备:通过皮下给药法(腹部)对模型进行建立,各个染毒组通过注射不同浓度的氯化汞溶液,隔天1次,正常对照组给予无菌生理盐水;3、观察指标:染毒后在第7、14、21、28、35天分别监测尿蛋白、血生化、汞含量、病理(HE染色)等指标,从而探索染毒的合适剂量及时间,重复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及可行性。二、在确定了合适的染毒剂量及染毒时间后,探讨汞含量在大鼠体内的蓄积情况。1、动物分组:SPF级雄性Brown-Norway rats(BN大鼠),总共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2、实验方法:模型组的18只大鼠腹部皮下隔天注射1mg/kg氯化汞溶液,6只为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并于第15、22、36天将模型组6只及对照组2只分别处死,检测肾中汞的蓄积情况;3、观察指标:大鼠精神状态及肾脏内汞含量的监测。结果:一、1、模型组同对照组相比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尿蛋白定量升高、血浆白蛋白降低、高脂血症及水肿,染毒后14天以1mg/kg剂量组的相关症状最为突出;2、肾组织病理切片显示不同剂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肾损伤,1mg/kg剂量组光镜下观察呈现出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此为肾病综合征典型的病理类型,可见1mg/kg剂量组更加符合肾病综合征的标准;3、在染毒期间血、尿中的汞含量表现出较高趋势,剂量-效应关系也反映明显,在停止染毒后血、尿中汞含量开始下降,但跟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其仍然具有统计学差异;二、肾中汞含量测定显示停针后呈现较快排出,但一段时间仍持续存在,提示汞在肾组织中有蓄积。结论:BN大鼠在隔天给药,腹部皮下注射氯化汞1mg/ml,7针停药(两周)的情况下可以建立较理想的汞中毒致大鼠肾病综合征模型,而且汞在肾脏内也产生了一定的蓄积损害作用,可以为后续研究提供稳定、科学的动物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