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形成了城乡间的较大差异和典型的二元结构,严重影响国民经济整体健康发展和国家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乡间的沟通和联系,我国提出了“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理念。“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关键在于加强城乡联系,增进城乡交流,实现城乡融合。城乡间交通运输一体化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如何实现城乡间人员、物资的便捷、高效流动,尤其是人员流动,既是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又是现阶段人们面临的首要问题。作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客运一体化是解决城乡间人员便捷、高效流动的主要途径。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提出了研究城乡客运一体化课题的迫切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研究的城乡客运一体化是指城乡道路客运一体化。本文从城乡一体化、城乡客运一体化、城乡客运场站布局规划、城乡客运组织和城乡客运政策等几个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入手,提出了城乡统筹背景下城乡客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手段和技术路线。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在全面介绍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内容、发展模式和演进过程的基础上,具体界定了城市地区、城乡结合部、农村地区等地域名词的特定涵义。基于对城乡一体化的理解,全面阐述了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城乡客运一体化、城乡公交一体化的关联关系,重点研究了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包括具体内涵、基本特征、实现途径和发展目标等内容。同时,以四类城乡交通节点间客流为对象,深入分析并全面总结出城乡客流的特征,为系统深入开展城乡客运一体化研究提供基础性支撑。(2)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城乡客运枢纽布局的相关定义和不同标准下的分类结果。结合城乡客运枢纽场站的特征和功能分析结果,开展城乡客运枢纽布局选址规划的具体研究,提出了布局原则、影响因素,建立了以总出行时间最小为目标的布局选址模型,经算法比选后,选择了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给出了具体的求解步骤,并以算例进行了验证。(3)系统研究了城乡公交线网的分类、调整线路的选取方法、发车间隔、换乘枢纽点的选取、线网规划及运营组织方式等内容,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重点研究了发车间隔、换乘枢纽点布局和线网规划。在研究发车间隔时,建立了基于乘客满意度和运输成本的目标函数,该模型中的参数(如乘客到站密度、上下车旅客人数等)可以按实际条件进行调整,使得发车间隔在保证效益的同时,适应不同平、高峰乘客的需要。在研究换乘枢纽点布局时,建立了基于最大覆盖率和运输成本的双目标规划模型,从全局范围来筛选,使得模型所确定的城乡换乘枢纽点一定是全局最优的。在线网布局研究时,利用最大生成树的特点—即线路最短,使得运输费用最低,并且将点的影响权重和边的影响权重相叠加,从而综合考虑点与边对线路布局的影响。最后以某城市新区城乡公交优化为例对上述理论进行了验证。在研究城乡客运运营组织方式时,提出了四类运营模式并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为对比不同运营模式的效益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4)概要介绍了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政策的基本策略,以城乡客运为研究对象,全面分析了城乡客运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城乡客运一体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加快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的宏观政策与市场措施。同时,重点阐述了信息化建设在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尝试提出一种基于城乡一体化背景的城乡公交客运信息化的发展思路和系统构建。最后,以重庆市城乡客运一体化发展为案例,具体阐述有关现状、问题和解决方法,以期为其他城市城乡客运一体化的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