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历来是全世界自然灾害发生频率最高的少数国家之一,历史长、危害范围广、爆发率高,且具有季节性、阶段性、持续性、周期性、交替性和群发性等特征,并且也是世界上因自然灾害损失最严重的少数国家之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洪涝、干旱、台风、地震、火灾、农业和森林病虫害以及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新的重大自然灾害事件不断出现,灾害造成的损失亦呈明显增大的趋势。与自然灾害的频发对应,我国的救灾资金投入亦数额巨大,以汶川大地震为例,根据民政部统计,截至2009年4月30日,汶川地震共接受国内外捐款659.96亿元,捐赠物资折合人民币107.16亿元。另据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在“512”汶川大地震周年新闻发布会上的消息,到2009年5月,省和中央两级灾后重建基金已经向各地发放846亿元,此外,四川最近又收到有关部门869亿元资金下拨。加上兄弟省份现已援建到位的资金186亿元,目前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到位资金已有1901亿。由于救灾资金的来源广泛,不仅有中央及地方财政的拨款,更有来自社会各界及海内外热心人士的捐助,牵涉面极广,因此如何合理分配使用救灾资金成为灾后重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同时,一般的自然灾害发生均有其不可预见性和巨大的破坏性,各级政府会迅速在第一时间安排大量财政资金用于救灾,社会捐赠款物也会数量极大,同时由于捐赠时间非常集中,如果我们没有一套合理的、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必然会出现救灾资金的监督盲点、漏洞,最终造成救灾资金的流失,进而耽误、延缓救灾恢复重建工作的进行,同时造成灾区的不稳定和捐赠方的信心缺乏,形成极坏的社会影响甚至国际影响。“救灾资金是灾区人民的救命钱、安家钱,这个钱谁也不能贪占,这个“高压线”谁也不能碰。”中国监察部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马馼在汶川地震之后如是说。然而如何使这根“高压线”带着“高压电”呢?我们必须通过救灾资金的监督这一方法来进行“通电”。只有对救灾资金实施全面、有效监督,才能保障整个灾后重建资金物资规范管理和科学使用,才能保证受灾群众的“救命钱”不被滥用。救灾资金的监督问题研究对保障政令畅通、提高行政效能,促进又好又快的进行救灾恢复重建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借鉴已有救灾资金监督研究的基础上,以财政监督基本理论为依据,结合自身研究阅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综合采用历史考证和现实分析相结合,国外国内经验比较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救灾资金的财政监督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全文共分五个部分,具体结构如下: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论文的研究思路,对论文研究的理论依据——财政监督理论进行了综述和评价,并对目前已有的救灾资金监管方面的研究进行总结,指出笔者认为的不足之处,同时提出了文章的创新点。第二章我国自然灾害的基本情况,我国历来是世界上受灾较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本章中,笔者结合近几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及汶川大地震中国家关于救灾资金的已发布信息,指出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损失巨大,救灾资金数额巨大且牵动范围广,急需合理有效的监督。第三章救灾资金的管理使用。救灾资金(简称救灾款)是指对于遭受风、水、旱、雹、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区,政府用于抢救人民生命财产、保障其基本生活、重建家园的资金。在此章中,笔者首先介绍了救灾资金的来源,其中国家财政拨款与地方财政政府投入是救灾资金的主体。笔者从救灾资金的来源和用途角度出发,明确了救灾资金的性质为财政资金和其他社会性公共资金。同时从救灾资金的性质、来源、时间要求与使用方向等方面出发,总结出救灾资金的五个特点:政策性、需求急迫性、来源广泛性、管理复杂性、使用专项性。然后,笔者从生活物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生产恢复等四个救灾资金使用的主要方面介绍了救灾资金需求的重点构成。之后,笔、者就合理判断救灾资金的拨付使用额度的重要前提——救灾资金需求评估问题进行评述,总结了影响救灾资金需求的主要因素:受灾情况和地方自救能力,并提出了相关指标设计的一些简单介绍。合理评估救灾资金的需求情况,是合理使用救灾资金的必要前提。笔者根据我国救灾管理监督的相关管理办法,提出了救灾资金使用必须遵照的四个原则:专项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合理分配、重点使用的原则;及时拨付、公开透明的原则;加强监督、提高效益的原则。最后,笔者对国外救灾资金的管理体制进行了一些介绍,概括了目前国际上救灾资金管理体制的四种形式两种模式,并分别对四种形式的体制的优缺点进行了简单评述,以期为我国的救灾资金监督提供借鉴参考。第四章我国救灾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从救灾项目申报方面、救灾款物接收方面、救灾款物分配方面、救灾资金管理方面、救灾款物拨付方面、救灾款物使用六方面综合阐述了目前我国救灾资金使用中突出明显的问题,即为救灾资金的监督的重中之重。第五章从多元主体财政监督的角度出发完善救灾资金监督。由于我国行政体制总体特点的影响,救灾资金的使用、分配存在着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弱点。为了更好的监督救灾资金,有关部门可以考虑协调、整合相关多元监督主体,形成从上至下、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笔者结合王国清教授关于财政监督的多元主体划分,以立法类的财政监督、司法类的财政监督和执法类的财政监督三部分为主线,提出了重视审计监督等外部监督、强化提升财政内部监督;重视执法类财政监督、并重立法类、司法类财政监督的创新思路。同时一并提出了加强舆论监督的措施及对慈善团体进行评估、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NGO)的作用、救灾资金的监督手段应与救灾阶段匹配等政策建议,力求全方位的给出完善救灾资金监督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创新点有:第一:文章对救灾资金的性质进行了重新界定。笔者从救灾资金的构成入手,针对目前将救灾资金的性质定义为财政资金或财政资金加准财政资金的观点,给出了笔者认为更加合理的救灾资金性质的全新界定,即救灾资金的性质应定义为财政资金和其他社会性公共资金。第二:在重视外部监督的基础上提升内部监督的力度和地位。目前的研究中,审计监督是最受重视的部分,但是笔者认为审计监督作为财政监督的外部监督固然重要,但是财政的内部监督仍是不可忽视的部分,鉴于此,文章提出在外部监督既定的前提下,提升内部监督的力度和地位是更好的实施救灾资金财政监督的有效措施。第三:三类监督有机结合,提升监督效力。目前研究中,大家多将目光放在了执法类的财政监督问题研究,笔者在文章中试图从结合司法类财政监督和立法类财政监督的角度出发,提出更全面的政策建议。由于笔者在专业知识、研究水平上仍有欠缺,文章中难免存在纰漏瑕疵,敬请各位老师、同学积极提出意见,给予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