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个体在不同情境下产生的反事实思维的类型特点以及不同类型的反事实思维与不同水平的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
方法:研究一将64名苏州大学学生随机分为积极情绪反馈组(P)和消极情绪反馈组(N),首先使用情绪诱发材料诱发相应情绪,接着请被试按照要求自我回忆,通过自发产生的方式引发反事实思维,稍作休息后,使用第二个情绪诱发材料再次诱发相应情绪,然后使用故事脚本通过诱发产生的方式引发反事实思维,进而探讨在不同产生方式和不同情绪的四种情境下,被试产生的反事实思维的类型差异。所有实验材料用E-prime2.0进行编制。
研究二将150名苏州某职业院校的大一学生随机分为上行对比组(UC)、下行对比组(DC)、上行同化组(UA)、下行同化组(DA)以及控制组(C)。按照情境需要依次将上述五组被试带入该校的A、B两个机房。四个实验组分别依次进行反事实思维产生、情绪自评以及成就动机量表测评,而控制组进行观看平静情绪的图片、情绪自评以及成就动机量表测评,进而通过分析各组的量表分探索不同反事实思维类型与不同水平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所有实验材料除成就动机量表外均使用E-prime2.0进行编制。
结果:1.在对不同情绪情境下的反事实思维进行比较时,发现自发产生方式和诱发产生方式下被试产生的反事实思维类型都存在显著差异;2.在对不同产生方式下的反事实思维进行比较时,发现消极情绪情境下被试产生的反事实思维没有差异,而积极情绪情境下被试产生的反事实思维存在显著差异;3.不同类型的反事实思维与不同水平的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差异显著。
结论:1.积极情绪情境下个体更容易产生下行对比反事实思维和上行同化反事实思维,消极情绪情境下个体更容易产生上行对比反事实思维和下行同化反事实思维,在学校、临床和咨询工作中,恰当地发挥反事实思维的情绪功能,对调节来访者的情绪将发挥一定的作用;2.在消极情绪情境下,自发和诱发两种产生方式产生的反事实思维的类型不存在差异,在积极情绪情境下,自发产生方式更容易产生对比效应下的下行对比反事实思维,而诱发产生方式更容易产生同化效应下的上行同化反事实思维,对积极情境下反事实思维的研究为进一步揭示反事实思维的产生机制提供了研究途径,同时为更好地发挥反事实思维的情绪功能提供理论依据;3.上行对比反事实思维和下行同化反事实思维与较高水平的成就动机有关,在学校、临床和咨询工作中,恰当地运用这两种反事实思维的准备功能,对提高来访者的成就动机有一定的效果;而下行对比组与上行同化组被试的成就动机水平与控制组没有差异,这为解释该研究领域的理论分歧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丰富了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