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城市污水管道中污染物沉积与冲刷问题,通过建立污水管道模拟装置,并结合实际污水管网监测,探究了管网输送过程中污染物在污水-沉积物两相间的迁移转化特性,以及不同水力条件下的冲刷与沉积规律,进而评价了其对污水厂进水水质的影响,研究对保障污水管道的稳定运行及减轻其对污水厂的冲击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在缓流流态下,污水中碳、氮、磷类污染物质浓度在颗粒态物质的沉降和沉积物的吸附作用下呈下降趋势。沉积物中TCOD、TN、TP的浓度在61天的监测中逐渐上升,分别升高了8532mg/L、111.95mg/L和89.78mg/L,且污染物质主要富集于管道系统末端。通过控制管道中污水和沉积物的性质,构建了污染物物理沉积、污染物悬浮、微生物吸附及沉积物释放这四种污染物质转化途径的量化分析模型,结果表明物理沉积途径转化量最高(TN 5.15mg/L;TP3.80mg/L),说明污水中颗粒携带的污染物的物理沉降作用是两相间污染物质浓度变化的决定因素,而沉积物释放途径转化量高于微生物吸附途径,说明沉积物中的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更为显著,且可以通过该途径提高污水中溶解态和小分子污染物的浓度。为进一步明确污水中污染物浓度变化与水流流速的关系,通过污水管道冲刷与沉积模拟装置,研究了不同流速下管道中碳、氮、磷三类污染物含量和粒径分布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污水流速的增加,冲刷强度增大,管道中污染物浓度急剧升高,结合粒径分布分析结果可知,管道中有机污染物易存在于粒径较大的颗粒物上,氮、磷类污染物易吸附在粒径较小的颗粒物上。当流速小于0.6m/s时,污水中颗粒态污染物的沉积作用大于冲刷作用,发生物理沉积,造成污水中碳源不足;当流速大于0.6 m/s时,水流冲刷强度增大,沉积物被水流大量携带,但污水中碳类有机污染物的增加比重大于氮和磷类污染物,使现有污水碳源不足得到改观,利于后续污水处理厂的生物脱氮除磷工艺的碳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