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背景下,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对推进人文社科研究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迅猛发展的同时,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管理暴露出“重形式轻内涵”、“重结果轻过程”、“重数量轻质量”等诸多问题,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低水平重复现象严重,具有原创性、开拓性、集成性的传世佳作不多。在“范式”视域下探讨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其主旨在于超越对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管理的形而下探究,实现对其根本问题的深度思考。基于托马斯·库恩等学者对“范式”的理解,本研究提出“科研管理范式”,即人文社科研究管理主体所共同信奉的根本信念及由此延伸出的具体管理方式。其根本“信念”包括本体论层面对管理本质的认识、方法论层面对管理方式理论基础的定位、人性论层面对管理主客体中“人”的人性假设等;其“管理方式”是基于科研管理共同体内共同信念基础上的具体管理技术、方法与手段等。由此可见,当前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在范式意义上属于现代性管理范式,主要表现为本体论意义上的“科学至上论”、方法论意义上的唯实证主义、价值观意义上的非人文化、与功能类意义上即时功利化指向。人文社科研究以人类社会生活承载的人类精神世界及精神文化为研究对象,其特殊性表征为明确的价值倾向、与意识形态紧密关联及研究过程的灵活与开放、研究成果的难以度量等,它与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现代性管理范式存在根本性冲突。这种冲突在当前思想解放、精神自由、追求观念创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尤其突出与强烈。从纵向上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前苏联学科分类的影响,高校基本没有设置独立的人文社科研究管理机构,大多依托自然科学研究管理机构(科研处或科技处)附带管理。文革”期间,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处于停滞或中断状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名存实亡。改革开放以后,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管理呈现“唯科学”化、“唯数量”化、“唯功利”化等特征,并走向极致。从横向上看,我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现代性管理范式表现在诸多方面。在管理理念上,追求成果数量,忽视学术价值;在管理制度上,强化刚性管理;在管理操作层面,强化研究结果,忽视研究过程。现代性管理范式违背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规律。突破现代性管理范式,以复杂科学、自组织理论为指导,构建人文管理范式以解决如上矛盾冲突是本研究的旨归。人文管理范式的理论建构,在价值取向上要求刚柔相济(由“刚性”向“柔性”转换)、控导相容(由“控制”向“引导”转换)、显隐相合(由“疏忽”向“重视”转变)、量质相印(由“数量”向“质量”转换);构建方略上,其科研管理始终要体现人、服务人、立足人,在精神指向上做到文化管理与人本效果统一、人文性与科学性协同、管理者与科研人员和谐,其基本思路是优化和构建人文管理范式关照下的目标体系、路径体系、评价体系和实践机制。人文管理范式的实践探索,首先要建立具有人文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管理共同体,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团队和管理者共同纳入该共同体中,共同讨论与规划高校人文社科研究的发展和研究领域的重大改革事项,共同制定科研管理制度。其次,建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文管理支撑体系,大力营造人文环境,加强人文管理范式运行的组织建设,强化人文管理范式运行的制度保障。第三,构建人文管理范式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牵引机制的拉动作用,激励机制利约束机制的推动功效,确保人文管理范式的有效运行。第四,推行人文管理效果评估。制定形式与人文实质并重、管制预防与善治过程协同、点面结合与理趣相容兼顾的评估原则;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文管理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