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探明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水平对杂交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根系形态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2016-2017年,以F优498为材料,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设置毯苗机插(T1)、湿润精量穴直播(T2)和人工移栽(T3)3种种植方式为主区,副区为施氮量90 kg/hm2(N1)、135 kg/hm2(N2)和180 kg/hm2(N3),不施氮(N0)处理为对照。2017年在大田试验中增加了15N示踪微区试验,在3个种植方式的施氮处理下每个小区内选择均匀分布的32穴水稻作为微区,分别选8穴水稻只基肥施用15N,蘖肥施用15N,穗肥施用15N,基蘖穗肥均施用15N,进一步探究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水平对杂交籼稻氮素吸收、分配及利用的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水平对杂交籼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的影响。机插和人工移栽的产量显著高于直播,其分别较直播增产9.92%13.80%、8.09%15.00%。随氮素水平的升高,水稻产量显著增加,均以N3处理下产量最高。机插和直播有效穗数显著高于人工移栽,而穗粒数则反之;直播的结实率显著低于机插和人工移栽。有效穗数随施氮水平的升高而增加;千粒重和结实率在N0处理下均高于施氮处理,而施氮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水平对杂交籼稻养分吸收积累的影响。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水平显著影响水稻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和积累。表现在:(1)抽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积累量表现为人工移栽>机插>直播,其中成熟期植株氮积累量机插、直播分别比人工移栽低0.73%2.39%、4.22%8.22%。拔节前,直播的氮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机插和人工移栽;在拔节-抽穗期和抽穗-成熟期,人工移栽能保持较高的氮素积累速率。水稻氮素农艺利用率和氮收获指数以人工移栽最高;氮稻谷生产效率则为机插优于直播和人工移栽。不同生育时期植株氮积累量以N3>N2>N1>N0,且差异显著。氮稻谷生产效率和氮收获指数大体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其中氮稻谷生产效率机插较未施氮处理低13.32%18.92%,直播则低16.39%22.91%,人工移栽则低2.96%6.27%。(2)拔节-抽穗期是磷素快速积累的阶段。抽穗前人工移栽磷积累量均大于机插和直播。拔节前直播的磷素积累速率分别较机插和人工移栽高54.42%54.65%和19.42%50.59%。植株的磷素积累随氮素水平的升高而增加,表现出氮磷协同吸收。与N0处理相比,施氮处理下磷素积累量高出6.76%43.35%。在拔节前和拔节-抽穗期,磷素的积累速率随着氮素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在成熟期N1和N2处理下有利于磷素的快速积累。(3)拔节-抽穗期钾素积累量最高,拔节前次之,抽穗-成熟期积累最少。成熟期机插和人工移栽的钾素积累量分别比直播高3.87%4.06%和2.80%6.70%。拔节-抽穗期是水稻钾素积累速率最快的时期,拔节前直播的钾素积累速率显著高于机插和人工移栽。水稻钾素积累量、拔节前和拔节-抽穗期的钾素的积累速率也随氮素水平的升高而显著增加。(4)杂交籼稻F优498吸收肥的料氮约为19.54%31.28%,从土壤中吸收的土壤氮约为68.72%80.46%,其中成熟期水稻植株中来自基肥的氮占总氮的2.47%5.38%,蘖肥占总氮的3.61%7.56%,穗肥占总氮的12.23%18.41%。机插和人工移栽的茎鞘、叶片和穗部15N比例均以穗肥>蘖肥>基肥;直播各器官中穗肥比例最高,基、蘖肥占总氮积累量的比例相当。15N利用率和回收率均以穗肥>蘖肥>基肥。15N利用率表现为人工移栽高于机插和直播,基肥15N利用率机插和直播分别比人工移栽低13.96%和14.26%,蘖肥15N利用率直播和机插分别比人工移栽低2.39%和19.25%,穗肥15N利用率机插和直播分别比人工移栽低7.24%和22.72%。3.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水平对杂交籼稻根系特性的影响。不同种植方式下氮素水平对水稻根系特征具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与机插和人工移栽相比,直播在拔节前群体根长较高,整个生育期的单茎和群体根数多,但根系干重较低,根直径小,抽穗后单茎伤流强度较低。机插与人工移栽相比,根直径较小,单茎根数少,抽穗后单茎根系干重低、单茎根长下降快,单茎伤流强度小,但群体伤流强度大。与N0处理相比施氮能显著提高根干重、单茎和群体根长和群体根数及群体根系伤流强度,继续升高氮素水平群体根数增多,但单茎根长缩短。综上,本试验条件下土壤肥力较高,机插最适宜氮素水平为135 kg/hm2,直播和人工移栽氮素水平为90 kg/hm2;土壤肥力较低,机插、直播和人工移栽最适宜氮素水平为135 kg/hm2,能有效提高氮素利用率,维持合理的根系形态同时促进高产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