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先天性小儿心血管系统疾病在儿科较为常见,其中最常见是先天性心脏病。我国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约0.7%,每年约有15-20万病患儿降生。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可发生于先心病的任何一阶段,是一种致残率和病死率均很高的临床综合征。因此肺动脉高压的治疗亦是国内外备受关注的临床问题。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是由于肺血流量增加,导致肺动脉切应力(shear stress,SS)增加,肺动脉内皮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失去控制而引起增殖,引起肺血管重建,肺血管重建是肺动脉高压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在1986年,Sen和Baltimore首先从B淋巴细胞核抽提物中检测到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K轻链基因增强子κB序列(GGG ACT TTC)特异结合的核蛋白因子,称之为NF-κB,人类逐渐发现其广泛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及心肌细胞中。许多研究证实高肺血流所致大鼠肺血管收缩和结构重建与NF-κB的活动增强有关。而肺血管收缩及结构重建与许多血管活性物质如内皮素—1(ET-1)、血管紧张素(Ang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前列环素(PGI2)、心钠素(ANP)、肾上腺髓质素(ADM)、一氧化氮(NO)等物质变化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通过研究NF—κB活性与上述血管活性物质的关系,为肺动脉高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途径。实验目的:研究高血流肺血管重建中肺动脉内皮细胞NF-κB与特定基因识别序列相结合的活性变化对于肺动脉壁内皮细胞内血管活性物质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ullin,ADM)及前列环素(prostacyclin, PGI2)表达的影响,确立核蛋白因子κB(NF-κB)与左向右分流大鼠模型中血管活性物质ADM及PGI的关系及应用阻断剂吡咯烷二硫基甲酸盐(PDTC)干预后的变化。实验方法:将50只4周龄大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4组,其中,手术分流组Tn组15只,手术分流+PDTC阻断组Ti组15只,假手术对照组Co组10只,正常对照组10只。应用水合氯醛麻醉大鼠,将Tn组和Ti组大鼠通过套管连接的方法,建立左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分流,Ti组大鼠在手术前1小时开始按照120mg/kg.d给予阻断剂PDTC,连续应用2周,Co组大鼠除了不进行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吻合外,其余手术程序与实验组完全相同。连续喂养2周,应用右心导管测量肺动脉压力(PASP),计算Qp/Qs;之后切取肺动脉组织,分离动脉血管内皮细胞,提取核蛋白,制作DNA探针,通过凝胶迁移率实验测定各实验组NF-κB与特定基因识别序列相结合的活性,再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各实验组中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ullin,ADM)及前列环素(prostacyclin,PGI2)的表达。实验结果:术后2周,测量各实验组肺动脉压,计算得出Qp/Qs平均值为2.32±0.44,该结果提示手术分流通畅,动物模型建立成功;Tn组大鼠较Cn组比较肺动脉收缩压明显升高(P<0.01);Ti组与Cn组比较肺动脉收缩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Co组与C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Tn组NF-KB的活性较Cn组明显升高(P<0.01);Ti组较Cn组明显降低(P<0.01); Co组与Cn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Tn组大鼠ADM及PGI2表达较Cn组降低,Ti组与Cn组比较无明显差异;Co组与Cn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研究结论:高血流肺血管重建,肺动脉压力升高与NF-κB活性增强有关;NF-κB活性增强组,测得血管活性物质ADM及PGI2的表达降低;应用NF-κB阻断剂PDTC后抑制NF-κB活性,ADM及PGI2表达增加,阻碍肺血管重建,抑制肺动脉高压而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