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黄海1号”是经国家水产原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中国对虾养殖新品种,目前已有其遗传结构变异方面的调查,但对其体型特征尚未作系统研究。本试验对中国对虾“黄海1号”人工选育群体和野生群体的样品进行了11项形态性状的测定,通过方差分析和两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比较两个群体的外部形态特征。方差分析和t检验结果表明,两个群体在部分形态特征上表现出明显差异,主要反映在选育对虾的腹节3、5及腹节6长度增加,但头胸甲及腹节1的宽度降低。主成分分析构建了4个主成分,其累积贡献率分别为:主成分1为18.14%,主成分2为15.09%,主成分3为11.09%,主成分4为9.53%,累积贡献率为53.85%。结果表明,两个群体在横向体型因子方面差异最明显,结果与显著性检验的结论基本一致。判别分析显示,两个对虾群体的形态差异显著(P<0.000 1)。建立了两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其判别准确率P1为62%~75%,P2为55.4%~79.8%,综合判别率为70.67%,可以认为逐步判别对于中国对虾不同群体的初步鉴定是可行的。选育群体的判别准确率(75%)相对较高,从而从形态学方面体现了选择育种的效果。2.利用7对AFLP引物组合检测了中国对虾野生群体及连续四代选育群体基因组DNA的遗传结构,根据AFLP分析结果计算了选育世代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和遗传距离。结果表明,AFLP标记表现出较高的多态检测效率,7对引物共产生500余条带,平均每对引物组合检测到33.7个多态性标记,由shannon信息指数反映的遗传多样性为0.1366~0.1608,非常适合于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随着选育世代的增加,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呈现下降趋势,但随着选育时间的延长,群体之间的分化逐渐降低,群体的遗传结构开始趋于稳定。选育群体经过了长时间针对生长速度的人工选择,等位基因频率开始发生变化,表现在稀有位点丢失,低频位点数目降低,并且部分位点的基因频率的变化方向与选育时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