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 前列腺癌是西方国家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在美国,前列腺癌占男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和死亡率的第二位,仅次于肺癌。在我国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长和诊断水平的提高,前列腺癌占住院病人的比例也逐年增加。前列腺癌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40%以上的患者首次确诊时已发生转移,在疾病的晚期,癌细胞对雄激素一旦失去依赖关系,将由雄激素依赖性前列腺癌发展成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这些患者生存时间较短,严重威胁中老年男性的健康、生命和生活质量。因此,前列腺癌的防治是摆在医疗工作者面前的急需解决的问题。自从1941年Huggins提出前列腺癌雄激素依赖理论已经有几十年的时间了,雄激素阻断在前列腺癌的治疗中已经有非常肯定的疗效,并且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了许多抗雄激素的药物,其中就有2型5α还原酶抑制剂非那雄胺(俗名:保列治)。非那雄胺目前广泛用于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H)的治疗,抑制睾酮向双氢睾酮的转化,从而达到抑制前列腺增生,使腺体缩小,消除前列腺增生引起的下尿路梗阻的目的。2003年一项为期7年有18882人参加的临床试验表明非那雄胺能够抑制或延缓前列腺癌的发生,显示了非那雄胺用于前列腺癌防治的巨大潜力。有体外实验表明非那雄胺还能够抑制前列腺癌细胞的生长包括雄激素非敏感性细胞系PC3和DU145以及雄激素敏感性细胞系LNCaP。为了探讨非那雄胺抑制前列腺癌的机制,我们采用基因芯片研究了非那雄胺作用下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筛选出了一些与非那雄胺的抑癌作用有密切关系的基因,其中有同源框基因NKX3.1,肿瘤抑制基因PTEN等。同源框基因NKX3.1在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NKX3.1的丢失与前列腺癌的癌前病变——前列腺上皮内瘤变(PIN)有密切关系,而且临床资料显示NKX3.1与前列腺癌的预后有关,有希望用于前列腺癌的预后评估。 为了进一步明确NKX3.1在前列腺癌中的重要作用,我们采用RNA干扰技术使表达NKX3.1的前列腺癌雄激素敏感性细胞系LNCaP中的NKX3.1表达沉默,研究NKX3.1表达沉默对LNCaP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随后建立了NKX3.1表达缺失的前列腺癌LNCaP细胞系LNCaP(-NKX3.1),并进行LNCaP细胞的裸鼠在体实验研究,观察NKX3.1表达沉默对LNCaP细胞致瘤性的影响,为NKX3.1作为有前途的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和基因治疗的靶点提供理论依据。 第一部分 基因芯片检测非那雄胺作用下前列腺癌LNCaP细胞的基因表达变化 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