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AR患者常见症状是清涕、鼻塞、鼻痒、喷嚏,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AR诊断的方法包括SPT、血清特异性IgE检测、EOS等,三者各有优缺点。SPT受药物、患者皮肤状况、检测者主观判断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血清特异性IgE耗时久,所查过敏原种类少,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AR患者需要。AR患者的外周血EOS比例和绝对值可高可低,特异性差。目前我院AR患者的一线用药主要是鼻喷激素、抗组胺药和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鼻用激素的种类繁多,我院主要使用糠酸莫米松,抗组胺药主要为氯雷他定片,白三烯受体拮抗剂主要是孟鲁司特纳片。我们将对比这些药物的临床疗效,观察患者的治疗反应。比较公认的AR发病机制为Th2细胞因子过度表达。我们课题组受到启发,临床上可否直接检测Th2细胞因子,将其结果作为诊断AR的客观指标。这一问题需要通过AR动物模型来解决。本组动物实验的意义在于,有针对性地研究AR发病机制,克服直接在人体上进行试验的局限性,为AR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见解。Th2细胞因子种类繁多。有研究指出,IL-6和IL-10在AR中起正性调节作用,分泌极为旺盛。因此,我们将在AR动物模型上检测IL-6和IL-10两种细胞因子。目的:观察AR临床诊疗效果,建立AR动物模型、检测Th2细胞因子方法:AR对照组48例,应用糠酸莫米松和氯雷他定片进行治疗,糠酸莫米松双侧鼻孔各一喷,每日晨起喷一次,共2喷,连续使用2周:氯雷他定片10mg口服每晚一次。试验组患者46例,应用糠酸莫米松和氯雷他定片治疗,方法同对照组,加用孟鲁司特纳片,每日睡前口服一片10mg。共2周。症状采用0-3分计分法,疗效标准分显效、有效、无效三级。观察用药2周前、后的症状变化和疗效。选用20只Hartley豚鼠,OVA为致敏原,氢氧化铝为佐剂,分两个阶段进行实验:第一阶段实验组豚鼠将OVA混悬液进行腹腔注射造成全身致敏,第二阶段将OVA溶液滴到实验组豚鼠的每侧鼻孔中进行鼻部激发。对照组豚鼠用0.9%氯化钠溶液替代OVA。通过喷嚏、挠鼻子症状判定造模是否成功,高倍病理显微镜下计数嗜酸性粒细胞个数和比例,运用豚鼠试剂盒检测IL-6和IL-10。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症状、EOS和Th2细胞因子的差异。结果:AR患者对照组48人,年龄37.60±12.94岁;试验组46人,年龄38.04±15.27岁,两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4)。对照组EOS结果为(0.07±0.05);试验组患者的EOS结果为(0.05±0.02),两组患者的E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用药后对照组症状改善评分结果为(51.25±21.08) %,试验组AR患者的症状改善评分结果为(83.48±11.05)%,两组用药后症状均有改善,且试验组用药后症状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实验组豚鼠被致敏和激发后,频繁出现鼻痒(挠鼻)、喷嚏、清涕等行为,实验组造模成功率60%。实验组较对照组鼻黏膜EOS浸润明显增多(P<0.05)。实验组豚鼠鼻黏膜组织 IL-6 水平为(185.41±9.57) ng/L, IL-10 水平为(99.97±12.71)ng/L,较对照组 IL-6 水平(4.35±0.30) ng/L、IL-10 水平(4.45±0.31) ng/L 明显增高(P<0.05)。结论:加用孟鲁司特钠片的三药联合治疗AR疗效好于糠酸莫米松和氯雷他定片二药联合治疗。AR豚鼠模型成功。AR豚鼠Th2细胞因子IL-6和IL-10均高于对照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