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后,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都进入了一个转型期,新闻业当然也在转型之列。在短短六个年头内,民营报纸彻底退出大陆报业体系则是新闻业转型的一个重要表征。本研究主要依据已对外开放的档案文献,相关报纸原件,通过对具体事实的征引和辨识来全面展示民营报纸在大陆度过的最后一段时光,层层递进的考察退场展开的方式、过程、原因及其带来的影响,以探求历史的真相,达到认识历史、反思历史和借鉴历史的目的。本研究主体为四个部分。首先从横向的退场方式和纵向的退场时间过程系统厘清民营报纸退场的全貌。在此基础上指出并考察“改‘姓’、改内容、改思想”这一系列由中共新政权推进的由表及里的改造是民营报纸退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接着,从媒介生态的视野进入,分析民营报纸退场的深层动因,以民营报纸与新政权构建的全新媒介生存环境的互动为第一个层面,以民营报纸与生存在同一环境内中共党的机关报的竞争共处为第二层面,探询民营报纸如何在这两个层面都失去发展优势,直至从报纸经营到报纸内部结构、办报思想都失去了独立性——这一民营报纸立世的根基,失去维持发展的可能而不得不选择退场。最后,围绕着民营报纸退场产生的影响由报纸从多元向单一体制的转型、办报思想的更替及其后果两个方面展开论述,指出民营报纸的退场,一方面是对这种全社会向单一制方向转型的适应,在当时对巩固新政权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另一方面作为报业一个种群,其完全、彻底的退出大陆报业舞台对之后中国大陆报业的发展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根本上改变了新政权下的报业结构,更在深层次上随着“一元化”党管国办报业新格局的形式的确立,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党报办报模式和思维全面取代了报纸“文人论政”的传统。本研究认为,正是在高度一体化社会构建的媒介生态之下,民营报纸从新闻生产到经营管理都陷入制度环境强有力的计划控制之中,无法获得满足其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同时,在与中共党报的共处中渐渐丧失自身的优势,并且随着一元化党管国办报业体系网络的全面铺开,共产党的机关报开始发挥综合性报纸的作用,不但触角伸至社会各个领域,并且还是指导工作、传递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民营报纸日趋式微,踞蹙于主流社会生活之外的边缘地带。最后,首先失去独立进行职业新闻活动的空间,接着在经济上依赖政府补给,直至放弃民营报纸所秉持的自由、独立的新闻观念,被纳入到党国宣传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计划生产系统,由表及里都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退场是大陆民营报纸在媒介生态彻底改变下的必然选择。同时,由于“一元化”党管国办新闻体制弊端的显露,民营报纸退场之后却余绪未了,至今掀起了三次余波。然而,在现有媒介生态不能改变之下,呼吁开放民间办报并没有好的收效,也不可能真正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