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全身毛细血管的变态反应性及出血性疾病,好发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以侵犯内脏毛细血管及细小动脉为主,是过敏性紫癜的一种类型。腹型过敏性紫癜临床表现为腹部绞痛、呕吐和消化道出血,合并消化道出血的约占18%~52%。目前关于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尚没有明确的辅助检查金标准。临床工作中,部分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是以胃肠道症状首先起病,早期看不到典型的皮肤紫癜,给临床诊断带来极大的困难,导致延误诊治,不但使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的风险增加,也使治疗费用及病死率明显增加。据报道,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超声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不但能早期发现肠管病变,而且没有放射性辐射、重复性好。因此,本文通过对100例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腹部超声及化验室检查指标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评估预后、危险预测和药物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研究对象:本课题病例组共入组100例,男60例,女40例,年龄3-13岁(平均7.7±6.5岁)。均为2014.11-2015.10期间在河北省儿童医院肾脏免疫科在期间诊断为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住院患儿,按有无消化道出血分为消化道出血组与无出血组,均为初次发病,且处于急性期(<7天)。腹型过敏性紫癜的诊断符合第八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的过敏性紫癜诊断标准,并以腹痛、便血及呕吐等消化道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将临床表现为呕血、排黑色柏油样便或者鲜红色血便,或者化验检查便潜血实验阳性者为合并消化道出血。所有病例已除外病情反复,病程大于7天以及合并严重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肝肾心脑疾病、基础胃肠道疾病、其他类型的风湿免疫性疾病、4周内应用过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儿。2检测指标及实验方法:所有患儿均于入院2天内做血尿便常规、便潜血、C反应蛋白、血沉、血Ig A水平、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肠道超声检查。肠道超声主要观察肠管壁厚度、腹腔积液、肠系膜淋巴结情况。分析各项指标在有消化道出血组与无消化道出血组之间的差异。3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四格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00例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均有腹痛症状,其中14例患儿出现胃肠道症状早于皮疹。100例患儿中合并消化道出血54例、呕吐24例,伴有关节肿痛27例。所有患儿均做血尿便常规、便潜血、血清Ig A、C反应蛋白、血沉、肝肾功能、心电图及肠道超声检查。其中血白细胞增高26例;血小板增高31例;嗜酸性粒细胞增高2例;蛋白尿和(或)血尿12例;C反应蛋白增高19例;血沉增快36例;血清Ig A水平增高46例;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17例。B超检查示不同程度节段性或广泛性肠壁增厚的患儿为49例;病变多位于小肠,增厚范围3-11mm;29例患儿合并腹腔淋巴结肿大,20例患儿合并腹腔积液。经抗炎及对症治疗3~7 d,患儿腹痛明显缓解,49例患儿均行超声复查,3例增厚的肠壁(>7mm)恢复至4~6 mm,肠壁血流信号较前明显减少;46例增厚的肠壁(3~7mm)基本恢复正常。应用SPSS2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中有消化道出血组与没有消化道出血组间对比是否出现窦性心动过缓的统计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管壁厚度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呕吐症状P=0.625,关节症状P=0.849,无统计学意义;血白细胞、血小板、血沉、C反应蛋白、血清Ig A的增高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数据显示:1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常见于学龄前和学龄儿童。大部分患儿伴有腹痛症状,为阵发性剧烈腹痛,部分患儿可伴有呕吐及便血等。2腹型过敏性紫癜有消化道出血组伴发窦性心动过缓的机率明显高于没有消化道出血组,说明此类病人同时有心脏受累,应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引起重视,早期给予相关治疗;3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肠管壁增厚可能是消化道出血的一个重要先兆,对于腹型过敏性紫癜患儿应早期行肠道超声检查,对于出现肠管壁增厚的患儿,应给予严密观察,加强抗炎、保护胃肠粘膜,以及饮食指导等积极的治疗措施,预防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和发展;对于临床上单纯表现为无诱因腹痛的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更应该早期行肠道超声的检查,如果肠道超声示肠管壁有增厚,再结合其他化验指标,可协助早期诊断过敏性紫癜;4呕吐、关节等症状及各项化验检查指标无特异性,与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否没有特定的联系,但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对疾病的诊治有一定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