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直径≥1cm的胆囊隆起样病变超声造影的增强模式,探讨超声及超声造影在此类病变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2年10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直径≥1cm胆囊隆起样病变(apophysis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ALG)患者共169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进行超声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及超声造影检查,术后均经病理证实。回顾分析所收集病例的常规超声表现、超声造影状态下病灶的增强模式,进行不同病理类型之间的比较。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病理结果:恶性19例,其中腺肌症恶变1例,腺瘤恶变6例,胆囊癌12例(腺癌9例,腺鳞癌3例);良性150例,其中胆固醇性息肉104例,腺瘤29例,腺肌增生症10例,慢性胆囊炎3例,结石2例,化生性息肉1例,增生性息肉1例。
2、常规超声:良、恶性ALG在病灶数量、病灶大小、基底宽窄和CDFI血流信号的检出等特征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超声造影:恶性病变多表现为动脉相不均匀高增强,静脉相先于胆囊壁减退呈低增强,呈“快进快退”的增强模式;良性病变多表现为动脉相与胆囊壁同步等增强,静脉相与胆囊壁同步缓慢减退,增强模式为“等进等出”。不同病理类型ALG病灶始增时间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理类型ALG造影模式的比较,动脉相良性病变以等增强为主(124例,82.7%),恶性病变则以高增强为主(15例,78.9%),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良性病变之间动脉相造影模式的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相,良性病变内造影剂多与胆囊壁同步缓慢减退(129例,86%),而恶性病变多先于胆囊壁(40s以内)减退呈低增强(17例,89.5%),二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良性病变中腺瘤静脉相呈低增强病例比例大于胆固醇性息肉病例,有统计学意义(P=0.038)。
CEUS诊断直径≥1cm ALG准确率为92.31%(156/169),良性及恶性病变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3.33%(140/150)、84.21%(16/19)。不同病理类型ALG的CEUS诊断准确率,两两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x2=2.533,P=0.469)。对于诊断浸润胆囊壁全层或累及肝脏的胆囊恶性病变,以CEUS观察到病灶局部胆囊壁连续性显示模糊或中断为标准,敏感度、特异度及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1.67%(11/12)、96.82%(152/157)、96.44%(163/169)。若以病灶HET(hypo-enhancement time,低增强开始时间)≤40s为鉴别良、恶性的标准,则诊断的敏感度为89.47%(17/19),特异度为86%(129/150),准确率为86.39%(146/169)。
结论:
1.病灶数量、大小、基底宽窄和CDFI血流信号的检出等特征,是常规超声鉴别诊断直径≥1cm胆囊隆起样病变的重要指标。
2.超声造影通过显示病变的血流灌注情况,提供了更多鉴别诊断信息,特别是在恶性病变浸润程度的判断上,超声造影可以观察病灶附着处胆囊壁及周围肝实质的增强特点,提高了诊断的准确率,对于指导临床制定治疗方案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