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腰部及下肢神经痛,严重者不能坐立、行走,影响正常的工作和学习。而针刀疗法治疗LDH疗效显著,在临床上颇受欢迎。本实验主要通过观察针刀神经触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L5背根神经节血流状态及血浆中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含量的影响,探讨针刀干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微循环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以期为针刀治疗LDH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研究方法将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刀组和电针组,每组10只。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及治疗后对所有组别的大鼠进行后肢热痛刺激缩爪阈值的测定,模型组、针刀组及电针组均采用大鼠尾椎自体髓核注射到硬膜外腔的的方法制造非压迫性腰椎间盘髓核突出大鼠模型,造模后第三天分别对针刀组和电针组大鼠进行治疗,治疗次数均为一周三次,隔日治疗一次,共治疗一周。治疗后第1天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记录大鼠L5背根神经节动态血流量的变化曲线图,同时取各组大鼠的血浆,采用双抗夹心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的含量。研究结果(1)造模前各组大鼠热痛刺激缩爪阈值无明显差异(P>0.05);造模后空白组与模型组、针刀组及电针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及电针组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针刀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电针组相比,针刀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组大鼠L5背根神经节血流变化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较空白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较模型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较电针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大鼠血浆中TXB2含量的比较:模型组、针刀组及电针组较空白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针刀组与电针组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各组大鼠血浆中6-K-PGF1α含量的比较,模型组较空白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针刀组和电针组较模型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各组大鼠血浆中TXB2/6-K-PGF1α比值的比较,模型组、针刀组及电针组较空白组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针刀组及电针组较模型组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针刀神经触激术可以明显升高LDH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的血流量,同时能够调节血浆中与血管舒缩状态密切相关的TXB2/6-K-PGF1α的平衡。(2)针刀神经触激术改善LDH模型大鼠背根神经节微循环的机制可能与降低TXB2及调节TXB2/6-K-PGF1α的平衡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