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人研究表明故事讲述是形成建构性知识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教学方法,其在不同文化下存在一定差异。越来越多的证据也表明,故事讲述在促进心理弹性发展中承担重要角色,也是价值观代代传递的最好工具之一。尽管故事教学并不是一个新的工具,但它在个体的心理弹性和价值观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至今仍不清楚。本研究主要考察以下几个问题:西方和东方文化群体在故事讲述、价值观和心理弹性上是否存在显著差异?故事讲述、价值观和心理弹性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系?价值观能否作为故事讲述和心理弹性之间关系的中介变量,如果能,那么这个模型是否在不同文化群体中存在显著差异?论文通过两个定量研究回答上述问题。被试为845名来自美国、德国、中国和越南四个国家的教育学专业学生,多数年龄在18岁至25岁之间。研究工具包括:自编的“童年期故事讲述经历的成年感知问卷”(Adult Perceptions about Childhood Experiences with Storytelling),Schwartz等人编制的“个人价值观问卷”(The Portrait Values Questionnaire),以及Smith等人编制的“简易心理弹性量表”(Brief Resilience Scale)。研究1主要考察故事讲述、价值观和心理弹性的文化和个体差异。结果表明,故事讲述和价值观在以“集体主义”为特色的东方文化和以“个人主义”为特色的西方文化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然而,心理弹性在文化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将在后续研究和讨论中回答。研究2考察了故事讲述、价值观和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关系。同时,还考察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下价值观在故事讲述和心理弹性关系之间的中介效应。路径分析表明,童年时期的故事经历在一定程度上通过价值观影响成年后的心理弹性。最终的模型还显示,报告有较多的童年故事讲述经历的西方国家大学生,更易接受并形成较为开放的价值观,如仁慈、自我导向、激励等,进而改善了他们现在的心理弹性。本研究的数据表明,来自于东西方文化的大学生(准教师)在故事讲述和价值观量表得分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部分源于个人和文化的双重作用。东西方群体的大学生在心理弹性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故事讲述和心理弹性之间存在正相关,拥有更多故事讲述童年经历的学生比故事讲述童年经历较少的学生具有更好的心理弹性:故事讲述和价值观之间也存在正相关,那些倾向于较为开放的价值观如仁慈、普遍性、自我导向等的大学生往往具有更丰富的童年故事讲述经历,且相对于具有其他类型价值观和更少故事讲述经历的大学生具有较高的心理弹性。最后,本研究发现,价值观偏好在故事讲述和心理弹性之间起中介作用,且这种中介效应在东西方文化中存在显著差异,西方被试的童年故事讲述经历可以通过提高其个人的自我导向价值观来提升心理弹性,但东方被试不具备这种模式。本研究建议未来的教师和咨询心理学家可以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心理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