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新疆赛买提杏为试验材料,从杏果实采后病害入手,一方面通过传统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鉴定了引起杏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真菌;另一方面研究了杏黑斑病病原菌交孢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 Keissl)的潜伏侵染规律及采前水杨酸和壳寡糖处理对病原菌潜伏侵染的抑制作用;最后研究了采前壳寡糖和水杨酸处理对杏果实采收品质、贮藏品质和发病率的影响。探讨了采前壳寡糖和水杨酸处理对杏果实A.alternata潜伏侵染及采后病害的控制作用,为杏果实采后病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1)以新疆赛买提杏为研究对象,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先通过传统形态学方法初步确定病原菌的属,再结合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rDNA-ITS区序列进行扩增,与GenBank核酸数据库进行比对,鉴定出引起杏果实采后病害的主要病原菌分别为交孢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 (Fr.) KeissI).皮落青霉(Penicillium crustosum)和匍枝根霉(Rhizopus stolonifer)。(2)对杏花期花器和果实不同生长发育期各部位的A.alternata潜伏侵染率进行了统计,结果表明,花期A.alternata勺侵染途径通过花柱扩展到子房组织;在杏果实发育前期A.alternata在杏果实中部侵染较多,两端较少;到杏果实发育后期顶端带菌率较高,中部次之,梗端最少。采前分别喷施0.05%壳寡糖处理和1.0mmol/L水杨酸均可显著降低杏果实生长发育期间A.alternata和真菌的潜伏侵染率。其中,采前分子量为5000,浓度为0.05%的壳寡糖处理效果最好。(3)在杏果实的幼果期、膨大期、转色期,以及采收前2d四个时期,分别用分子量为5000,浓度为0.05%的壳寡糖和10mmol/L的水杨酸溶液对杏树进行喷施处理,采摘后于(4℃,90-95%RH)冷库中贮藏,测定果形指数、单果重、硬度、失重率、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抗坏血酸等采收和贮藏品质指标及发病率。试验结果表明,分子量为5000,浓度为0.05%的壳寡糖和1.0mmol/L的水杨酸处理均改善了杏果实的采收和贮藏品质,降低了杏果实的自然和损伤接种A.alternata发病率,抑制了损伤接种病斑直径的扩大。其中采前分子量为5000,浓度为0.05%的壳寡糖处理效果较好,有效保持杏果实贮藏品质,控制了采后病害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