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课题以研究赵冠英教授诊治胃痛、痞满的学术经验为切入点,运用临床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的方法,通过对其临床即时资料的收集,并引入导师对分析临床处方“药物组合”与“主要药物”和“次要药物”及临床辨证分析过程中“症状群”的概念,对这些临床即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期能够挖掘赵老临床诊治胃痛、痞满的规律,从而分析、总结其对该病病因病机认识、治疗方法、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从而证明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分析、总结的可行性。[研究方法]本研究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问卷调查方法,连续收集赵冠英教授门诊诊治病人中以胃脘部疼痛和(或)胀满痞塞不适为主要症状的病人资料共163例,详细记录并总结患者的一般资料和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症状、证型、使用方剂、药物等,建立数据库,使用Epidata软件录入数据,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整理和统计分析,得到一般资料的分布及症状、证型、方剂、药物的使用分布,计数资料统计描述计算频率或构成比,正态或近似正态分布计量资料应用均数±标准差、极差等进行统计描述,偏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中位数、极差及四分位数间距等进行统计描述。整理上述结果,将临床辨证分析过程中患者经常相伴而出现的症状归纳为“症状群”,使用药物中经常相伴出现的药物归纳为“药物组合”得到“症状群”与“药物组合”。[结果]1性别年龄:纳入胃脘痛、胃痞患者病例163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82岁,平均年龄46.3±12.6岁,患者集中在41-60岁之间。2症状分布:症状以胃脘胀满、口淡、胃痛、嗳气反酸、大便不畅、胸闷、乏力、痛有定出、痛处据按、胃脘嘈杂多见。舌脉以舌红苔薄白,脉弦最多见。3症状群:符合标准的症状群有:胃脘胀满与嗳气反酸同时出现20例(12.3%),胃脘胀满与胃痛、嗳气反酸同时出现20例(12.3%),胸闷与胸胁胀满同时出现31例(19.0%),口淡与口干口苦同时出现19例(11.7%)。4证型分布:主证以肝胃不和证(68.7%)最高,脾胃虚弱证(30.7%)及脾胃湿热证(25.2%)次之;兼证以食滞胃脘证(81.0%)出现频度最高。5常用方剂:163张辨证处方常用方剂中,出现频度大于10%的主方有四逆散散(58.3%),四君子汤(23.3%),半夏泻心汤(17.2%),栀子豉汤(11.0%);出现频度大于10%的辅方有左金丸(34.4%)、四君子汤(14.1%)6用药规律:163例胃脘痛、胃痞患者处方中,平均用药14.5±2.1味,使用频度大于20%的药物依次为麦芽、神曲、党参、山楂、白芍、枳壳、柴胡、鸡内金、黄连、甘草、白术、佛手、黄芪、茯苓、青皮、瓜蒌、吴茱萸、瓜蒌、黄芩、栀子、半夏、连翘、乌药、厚朴、苡仁、豆豉。将所用药物进行分类并排序,结果显示理气药>清热药>祛湿药>消食化积药>活血化瘀药>补气药>补血药>温中药>化痰药>安神药。7药物组合:符合标准的药物组合有:柴胡、青皮、佛手、枳壳同时出现20例(12.5%);山楂、麦芽、神曲同时出现25例(15.3%);山楂、麦芽、神曲、鸡内金同时出现85例(52.1%);黄芪、党参,同时出现56例(34.4%);党参、白术、甘草同时出现53例(32.5%)。[结论]1通过本次病例调查发现,中年女性发生胃脘痛、胃痞最多,胃脘痛、胃痞发病集中在40至60岁之间。出现症状以胃痛、痞满、嗳气反酸出现最多,舌脉以红舌,薄白苔,弦脉最常见;主证中肝胃不和证出现频度最高,脾胃虚弱证出现频度高,兼证中食滞胃脘证出现频度最高;主方四逆散出现频度最高,四君子汤出现频度居第二位,辅助用方中左金丸出现频度最高;药物使用中理气药出现频度最高,消食化积药出现频度第二,益气健脾药出现频度第三。综上所述,胃脘痛、胃痞以肝胃不和证出现频度最高,脾胃虚弱证出现频度次高,调肝理脾及益气健脾是治疗胃脘痛、胃痞的主要方法。2本课题通过统计学分析得到同纬度内相关性较高的症状群及药物组合,将导师提出的临床处方方药分析方法,如“症状群”、“方药组合”的概念运用到流行病学分析中。3以临床流行病学思想继承老中医经验是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