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位于中国西南的西双版纳与位于泰国北部的清迈,两地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无论从自然气候还是文化特征,两者都具有相似性。甚至有学者提出“东南亚建筑文化圈”和“照叶树林文化圈”的概念来深入研究包括中国西南和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区域之间的文化渊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两地传统民居的跨境比较研究有理有据。论文选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两地传统民居文化形成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位于中国西南的西双版纳与位于泰国北部的清迈,两地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无论从自然气候还是文化特征,两者都具有相似性。甚至有学者提出“东南亚建筑文化圈”和“照叶树林文化圈”的概念来深入研究包括中国西南和泰国在内的东南亚区域之间的文化渊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两地传统民居的跨境比较研究有理有据。论文选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作为研究对象,在对两地传统民居文化形成的地域背景展开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两地传统民居特征,采用实地调查与理论分析相结合、宏观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基于比较建筑学的视角下,借鉴人文地理学、民族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知识,剖析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民居与清迈泰族传统民居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关联性与差异性,找出其产生的内在逻辑及外在因素,揭示两地传统民居的基因原型与显型。在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动态发展过程中,西双版纳傣族与清迈泰族的聚落空间、院落空间、传统民居展现出多样性与层累性。从同一“原型”到多样“显型”的住屋模式并非是单一条件的影响,而是多种机制共同协调作用的结果,自然性调适、社会性调适、观念性调适是两地传统民居异同格局的成因,住屋与环境的求优结构形成住屋模式化机理。通过跨境比较研究,可推动两地传统民居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期为地缘关系作用下的住屋模式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其他文献
随着三峡水库的蓄水运行,“清水”下泄改变了长期以来的水沙条件,长江中下游干流河道冲淤等都会发生新的变化,洲滩冲淤频繁对河道的防洪、航运以及沿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等都具有重大的影响。随着我国当今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城市格局也在逐步得到提升,这些都给长江河道的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本文通过实测数据搜集与原型观测资料分析,阐明了马鞍山河段的主要影响因素,揭示了该河段的演变规律,预测了该河段的河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有了极大的发展,跟随中国及世界变化发展的脚步,许多理论深刻影响着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的发展。《云南建筑》期刊作为展示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演变发展的重要文本,可以更好地把握媒体话语体现出来对建筑的客观认识和价值观念,可以更准确把握建筑演变的趋势。本文基于《云南建筑》专业期刊的重要文本,以“在地”一词为线索,梳理云南当代地域性建筑创作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10
水库的建设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但是水库对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也逐渐显现了出来,为降低水库对水库生态系统的影响,对将生态因子纳入水库调度模型的水库生态调度的研究是一个目前最有价值的研究方向之一。但是目前水库生态调度存在生态目标单一的问题,对水库的生态与社会经济的综合效益的研究较少,并且对水库的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统一量化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基于此,本文将能值分析方法引入水库生态调度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是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之一,是近、中期云南省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性工程、滇池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关键性措施。在实施环湖截污、入湖河道整治等综合治理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引入牛栏江优质水源,可有效提高滇池水环境容量,加快滇池水体循环,降低湖水置换周期,对滇池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改善具有重要意义。工程近期(2020年)主要任务是向滇池补水,配合滇池水污染防治的其他措施,促进滇池
拉萨道路运输市场自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来得到蓬勃发展。但是拉萨地区沥青路面出现了很多难以解决的病害,例如裂缝、路面沥青松散以及坑槽等;极大的影响了沥青路面的使用寿命,其次拉萨地区石灰岩匮乏,通常使用修筑隧道开采出来的花岗岩与河里面的卵砾石作为沥青混合料的集料;但是无论是石灰岩与卵砾石,他们石料本身属于酸性石料,而且卵砾石缺乏棱角都属于非常规的路面石材,针对这些石材的沥青混合料进行路用性能研究
水文循环的大气过程是水文循环的重要过程之一,全球生态环境系统和水资源系统的结构组成和演变情况深受其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大气水汽也是区域水循环的关键,是区域降水的来源。滇中引水工程是解决云南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的世纪工程,是云南省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战略工程、支撑工程、民生工程和生态工程。因此研究滇中引水工程取水点上游金沙江流域的水汽输送及其收支情况能更好的制定治理措施以及加强流域
针对于当代营造建筑传统氛围不足、展示地域文化特色手段单一、兼顾居民使用需求考虑欠佳等关于建筑传统智慧传承不足问题,通过借鉴科学方法论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实际建造情况分析,试图将建筑传统的精神、文化、记忆与形式仔细研磨,运用在建筑传统更新建造中。本研究先通过“地域文化”的角度,以大理传统建筑的商业价值、文化特色、布局形式、材料选用、木作体系、装饰手法作为切入点,展示大理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分析大理传统建
乡村设计的重要关注内容本应该是乡村本体,人文潜力和日常生活的驱动力,但纵览诸多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乡村问题在日常生活视野下的研究缺失问题日益凸显,欠缺对乡村设计的社会性思索。乡村设计作为本研究的问题切入点,结合日常生活和图式语言理论,分析目前大理地区乡村日常生活和乡村设计存在的问题。通过三个大理村落的案例实证,认为乡村是具有语言结构的稳定空间体系,可以通过图式化的方式传达出来。研究过程以人群的行为
近年来,随着国家迅速发展,市内建设用地不断减少,用地冲突日益激增,采用“开山填谷”、“填海造地”等形成的地基逐渐被选用,但此类回填地基往往不能满足变形、稳定性和承载能力等建设要求,因而需对其进行处理,而强夯法操作简单、经济、环保,处理这类回填土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得到广泛应用。同时因强夯加固机理和回填土的复杂性,导致强夯理论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因此有必要对回填土特别是深厚回填粘性土地基进行相关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进程经过迅猛发展迈进中后期,城市建设方式也由传统大规模建设向结构优化和存量提质发展。城市街区的公共空间作为市民日常生活的重要载体,承载了市民的交往、休憩、娱乐、观赏等需求,然而旧城街区设施与环境因无法满足现代生活需求而矛盾重重。同时在城市发展中,产业结构发生转变,部分传统工业区开始没落或向城市边缘转移,遗留的厂区逐渐凋敝衰败,被后期建设的居住区、商业区所包围,成为城市中无人